菜价走高 如何稳住“菜篮子”
立冬刚过,菜市场的“热度”却居高不下。连日来持续攀升的蔬菜价格,让不少市民在初冬时节,提前感受到了“菜篮子”的压力。
“现在的菜价怎么这么高?”11月10日,在郑州市高新区杜兰街的一家超市内,63岁的市民刘丽在蔬菜区徘徊良久,看着标签上的数字感叹。
好在离超市不远处的河边,有周边村民摆摊售卖自家种植的蔬菜,价格相比超市略显“友好”,但即便如此,刘丽依然感觉不便宜,“西红柿一斤要3块5,连白菜都1块多了”。
河南蔬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又有万邦农产品市场“买全国、卖全国”的便利条件,为啥依然挡不住蔬菜价格一路高涨?为此,记者走访了超市、农贸市场、种植基地,采访市民、种植户和农业专家等,探究菜价上涨背后的原因。
市场承压价格普涨三成以上
每天清晨,刘尧杰都会准时在河边摆开他的菜摊。摊上有自家种的白菜,也有从批发市场进的西红柿等。“自己种的菜成本还好说,那些外采的,进价就高,我们卖价也只能跟着涨。”刘尧杰坦言,最近收摊比以往都早,因为他的菜价虽比超市略低,但总体依然走高。

11月11日,市民在郑州市五州菜市场选购蔬菜。 记者 王铮 摄
作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中牟县万邦农产品市场里的蔬菜价格同样“水涨船高”。本地产的小白菜、黄心菜、小青菜等价格普遍站上每斤1元关口,西红柿接近每斤4元。从云南等南方产区远道而来的蔬菜也不遑多让,生菜、菠菜每斤超过3元,西蓝花每斤则达5元左右。
价格上涨趋势已然显现。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11月10日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5.79元/公斤,较11月7日上升0.2%。在国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46个品种中,价格涨幅前5名里,洋白菜、韭菜、西红柿、莴笋等蔬菜赫然在列。
傍晚时分,万邦市场内,批发商刘路达正对着账本凝神核算。不时有零售商前来询价,但他心里清楚,生意并不好做。“今年菜价确实高。”他举例说,“一件50斤的娃娃菜,往年顶多60块,今年得100块左右。”

11月10日,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商户正在搬运蔬菜,进行销售。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菜篮子”,万邦市场的农产品销售范围辐射中西部多个省份,蔬菜价格也被行业称为“晴雨表”之一。记者 王铮 摄
对刘路达这样的批发商而言,菜价上涨本身对其利润影响有限,真正的挑战来自销量下滑。他粗略估计,目前的日销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数百件。“我们是靠走量赚钱的,价格一高,下游拿货就谨慎,销量自然跟着跌。”
更让他头疼的是出货速度明显放缓。“蔬菜讲究快进快出,货到了市场就必须尽快出手。正常情况下,‘货架期’就3天,过了这个时间,亏本也得卖。”在万邦经营近10年,刘路达自认见惯了市场波动,但今年的行情却让他感到困惑:“往年同期也会涨价,但幅度最多10%左右,今年普遍涨了30%以上,而且几乎所有蔬菜都在涨,不知道这波行情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对于涨价原因,主营西蓝花的商户刘顺建一针见血:“价格高就是因为缺菜。市场交易最能反映供求关系,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本地菜还没大量上市,供应紧张,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尽管河南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蔬菜种植面积和万邦这样“买全国、卖全国”的大型市场,但依然难以遏制菜价一路走高的势头。

11月11日,中牟县韩寺镇西营村农户正在大棚里收获蔬菜。中牟县韩寺镇是我省蔬菜集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蔬菜集散地,种植有芹菜、茄子、黄瓜等多种时令蔬菜。记者 王铮 摄
供求失衡生产遭遇晚、少、难
往年的这个时候,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梅桥村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这个拥有1070亩蔬菜大棚的种植专业村,此时本该迎来交易高峰,但今年却显得有些冷清。“菜还没上市呢,比往年晚了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梅根生说。
露地蔬菜同样遭遇了困境。在开封市祥符区,尽管市场价格诱人,但田间地头却异常安静,难见往年菜农抢早上市的热闹场面。
“该生长的时候没有长好,现在采收的话减产太严重。”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郑州市农业科技研究员周建华说,以胡萝卜为例,往年此时能长到二十厘米左右,今年却只有十几厘米,现在采收显然不划算。种植户们不得不将收获期推迟到11月底或12月初。
一边是蔬菜上市推迟,另一边是已上市蔬菜的产量大幅缩减,两者叠加,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进一步推高了菜价。
在新乡市龙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负责人贾新飞正忙着安排采摘和送货。“去年这时候黄瓜每斤1块5,西红柿3块左右;今年黄瓜能卖2块以上,西红柿超过4块,价格确实不错。”但他同时透露,尽管单价上涨,合作社的40多个大棚总收入并未增加,“因为产量不行,跟去年这时候相比,产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二。”
贾新飞回顾了今年的种植历程:7月20日左右定植的菜苗,苗期就遭遇高温干旱,长势较差,虽然采取相应措施保住了苗,但种植基础并不好;好不容易保住苗,又接连遇到连阴雨天气,光照严重不足,产量下降不少。“我们还算好的,不少种植户在苗期就没扛过去。”贾新飞说。
作为蔬菜的“压舱石”,白菜的大量上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缺菜的情况,但今年也出现了异常。本该大量上市的白菜普遍延期20天左右,目前只有少量早熟品种上市,难以有效平抑菜价。“往年这时候,白菜价格每斤只有两三毛,今年却超过1块,而且数量有限。”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白菜改良岗位专家、新乡市农科院研究员原让花说。
贾新飞了解到,北方蔬菜的主要产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情况类似,而南方蔬菜区受到了台风暴雨等影响,本地菜少、外地菜难“补位”,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蔬菜供应相对紧张。
气候异常菜价高飞的“幕后推手”
蔬菜供需失衡虽是每年都会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但今年的情况尤为特殊。“每年9、10月份,大都会经历一场蔬菜价格上涨,但这种阶段性上涨往往会随着大量蔬菜的成熟,在10月中旬之后,逐渐回落。”原让花说,但今年蔬菜价格则持续维持在高位。
今年蔬菜供应不足、价格持续高涨的“元凶”,就是天气。“简单来说就是前期高温后期连阴雨。”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马长生说。
马长生介绍,7、8月份的高温天气,导致很多蔬菜种不上,也会导致已经种上的蔬菜长势不好,影响其花芽分化,还会导致病虫害严重,从而影响产量。9月份的持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雨水过多,会带来蔬菜产量的降低和上市时间推迟。
贾新飞的番茄大棚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以往每株番茄能结4层果,而今年只有3层,结果数大大减少,植株长势差,果实也更小。“大棚能抗住雨水,但极端高温天气和连阴雨,就扛不住了。”贾新飞说。
“阳光雨露赋予蔬菜生长的必要条件,但7、8月份阳光过多,9、10月份雨水又过多。”马长生说,这种阳光雨露的资源错配,给蔬菜生产带来了诸多不利,连蔬菜大棚也难以“招架”。
马长生介绍,设施蔬菜又叫保护地蔬菜,也就是利用各种大棚设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对蔬菜生长的保护作用,但天气超过极限或长时间不利,这种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
露地蔬菜更不乐观,原让花介绍,前期高温干旱,白菜一直种不上,之后遭遇连阴雨天气,长势并不好。“哪怕到现在,很多白菜还没有包心,不少种植户担心今年白菜是否能顺利长成。”原让花说,往年亩产13000斤左右的白菜,今年很可能下降至亩产万斤以内。
未来走势仍需看天气“脸色”
目前市场供应不足导致的蔬菜价格上涨,是否会随着白菜、胡萝卜等蔬菜的上市有所缓解?
“今年情况与往年不同。”原让花说,往年蔬菜价格有一定的周期性和阶段性,蔬菜价格上涨,会在10月中旬之后,随着蔬菜大量上市而结束,而今年则是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的整体下降。
今年不少蔬菜由于天气原因收获期推迟,表面看是将蔬菜高价的时间段拉长,但实际上,并不只是蔬菜供应不足的时间更长,种植面积和产量对价格的影响很大。
以白菜为例,近几年价格一直不高,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今年有不少地方因为天气原因种不上。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露地或者设施蔬菜,蔬菜种植面积确实有所下降。
高温干旱和连阴雨“轮番”上阵,不利天气带来的蔬菜产量下降也十分明显。“从价格上就能感受到,今年7月份左右是蔬菜价格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叶菜类每斤8毛已经算不错了,现在地头价每斤超过1块7,白菜地头价每斤超过1块。”原让花说。
对此,马长生持同样观点。“如果天气合适,蔬菜还能继续生长,增加产量,但如果今年冬季寒潮过早来临,便会继续影响蔬菜产量。”马长生说,收获期推迟的蔬菜,倘若迎头赶上提前到来的寒潮天气,对蔬菜供应、价格回落不利。如果今年降温早,很多白菜到最后可能长不成了。“好在目前的天气不错,气温适宜,白菜还能继续生长,希望这种天气能维持一段时间。”
虽然不少蔬菜收获期推迟、产量有所下降,但随着各种蔬菜陆续上市,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不足的状况,届时,蔬菜价格将会出现回落。(河南日报记者 董豪杰)
河南省台办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