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种子太空归来 黄土坡上试种成功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赵晋燕)11月11日8时30分,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气温零下4℃。华青有机藜麦基地的试验田里,晚熟藜麦迎来了丰收。不远处的阳光棚中,一个月前收割的藜麦正在考种——它们身上,承载着一场天地联动的种业科研接力。基地负责人李润青在试验田与阳光棚之间忙碌,藜麦育种这场“马拉松”,又跑完一程。
考种藜麦的太空之旅始于2024年9月27日,10.7克藜麦种子随可重复使用返回式试验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当年10月11日随返回舱着陆,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对此全程公证。
今年5月3日,李润青开始繁育这批从太空回来的珍贵种子,他说,航天育种就像一场马拉松,第一年只是起跑。太空环境虽能诱发基因变异,但变异是否有益、能否稳定,都需要年复一年的田间筛选验证,整个过程往往长达6-10年,航天育种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
经过100多天的田间选拔,“冠军”脱颖而出,李润青“如获至宝”——这是他种植藜麦12年以来最大的惊喜。从出苗时就比别的苗壮实,个头高,茎秆强度好,刮大风也不易倒伏,生长期都比其它植株长一个月,成熟的穗粒也明显大很多。
“冠军”虽胜出,后劲儿如何尚待检验,其它藜麦种子也全部试种成功,并将在后续的反复繁育中决定出局或是晋级。
除藜麦外,同期“上天”的种子还有燕麦、胡麻、荞麦和沙棘。经过今年的试种,沙棘表现不佳,其它作物则全部颗粒归仓,标记留种以备明年选育。
对这一结果,李润青很豁达,缘于他首次航天育种——2016年他送上神舟11号的藜麦种子是“华青1号”和“华青2号”。8年选育淬炼,年年有成有败,在2024年底,“华青1号”终于通过山西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成为黄土坡上航天育种的奇迹。
李润青今年繁育的藜麦品种多达130个,既有“上天”的藜麦,还包括150天生长期的晚熟品种,工作量巨大。到11月16日,最后一批晚熟藜麦才能收割完。待土地封冻时,他将清点种子,预备来年5月播种,一年到头,从无农闲。
黄土坡上寒意逼人,姜黄和猩红色的藜麦穗浪在湛蓝天空下翻滚,成为初冬孤傲绚丽的画面,这是李润青育种事业的一个片段。他说,自己无比热爱这场关乎中国种业的“马拉松”,每一次收获都是起点,每一次播种都是希望——而他,始终在路上。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