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襄阳要闻

新篇章 大传承——“十四五”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新篇章 大传承——“十四五”襄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2025-11-17 11:24:53

  汉水汤汤,千年文脉穿越古今;古城巍巍,历史车轮浩荡前行。

  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文化,始终是襄阳最亮丽的标志性名片,是催生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

  “十四五”以来,襄阳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持续推动丰厚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从历史遗迹的探源到楚风汉韵的追溯,从千年古城的焕新到文化产业的跃升……襄阳,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坚定的文化自信,以“三区”协同为重要抓手,统筹城市更新和古城保护,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持续擦亮“襄阳好风日”文旅品牌,努力在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以文传脉 历史名城焕新彩

  “身形矫健,栩栩如生!”站在“中华第一青铜马”前,来自武汉的游客张先生连连赞叹。作为襄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来自三国时期的文物,无声诉说着襄阳的厚重历史和璀璨文化。

  5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高标准建设市博物馆新馆。新落成的襄阳博物馆坐落在岘山脚下,4000余件(套)文物同步展出,将襄阳地区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完整呈现。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说襄阳,游襄阳,不可错过古城墙。

  襄阳古城墙全长7331米。随着年代久远,因雨水浸渗、植被生长、自然风化等原因,部分城墙亟待修缮,保护刻不容缓。

  2021年,市文物管理处对古城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排查,发现外墙鼓胀开裂、游路塌陷等100多处安全隐患。随后,相关部门聘请专业机构,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针对城墙隐患进行全面修缮,将古城墙的风貌完好保留下来。

  文物保护的核心是守护文化基因,而活化利用则是让文化基因得以传承。

  2024年5月,单家祠堂、仲宣楼、长门、襄王府等四处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布展。单懋谦的名士风采、《登楼赋》的历史回响、襄阳城的军事文化、明代藩王府的历史变迁,都可以在古城内被领略、被探寻。

  今年春节,位于临汉门城楼二楼的襄阳城墙砖文化馆开馆。一块块斑驳的城墙砖如同一篇篇无言史书,将城墙砖的种类、工艺和城墙建设管理制度娓娓道来,让古城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载体。

  近期,襄阳城墙东西门联通工程管线迁移工作启动,推动古城保护与利用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古城墙全线贯通、串珠成环,一座架构完整、格局清晰的魅力古城将重现世人眼前。

  “十四五”以来,襄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硕果累累:颁布全国首部古山寨保护地方性法规《襄阳市古山寨保护条例》,古隆中、凤凰咀遗址成功创建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全省唯一“特别奖”和全国“十大精品奖”。出台《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新增省级非遗项目22项、省级传承人8名。市图书馆通过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核,10部珍贵古籍入选国家数字化扶持项目。

  以文兴业 文旅融合促繁荣

  一条长达百米的“朱雀大街”两侧,挂满了写有唐诗的灯笼,身着汉服的女孩漫步街头,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仿佛一秒穿越到盛唐长安的市集。

  这样的奇幻场景,在襄阳唐城每日上演。

  唐城景区围绕“唐风”主题,系统梳理唐代服饰、诗词、礼仪、市井生活等元素,开发文创衍生品、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让观众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十四五”初期相比,唐城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都实现了大幅增长,全国各地累计近1450万游客前来打卡。今年上半年,景区接待游客103万人次,夜间游客占比达60%。

  在历史文化休闲街区管家巷,人群熙熙攘攘,让古老街巷升腾起浓浓“烟火气”。这里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楼阁错落有致,文化演艺、文创购物、非遗美食、休闲娱乐等不同业态交相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截至今年10月,管家巷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8.9万人次。

  古隆中以“三国文化活化”为核心,融合传统与潮流,通过沉浸式剧游、红韵氛围、雨天温情服务,打造“白天有互动、节日有氛围、全程有温度”的游园体验。景区创新推出“遇见诸葛亮”实景互动路线与三国主题剧本游,游客可化身为历史人物参与剧情,让三国文化从“可观”变为“可感”。

  今年9月,我市成功引入中建三局为城市战略合伙人,与其签订襄阳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一期实施27个重点项目,推动古城焕新步入“央企深度参与、市场化专业运作”快车道。襄阳古城核心地标昭明台在全面保护修复后,以“六层六境”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全新亮相,迅速成为热门打卡地,今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

  纵观“十四五”,襄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426家,文旅领域规上服务业企业净增54家。华侨城奇幻谷、奇趣童年和襄阳野生动物世界等一批文旅项目街区建成运营,全省首个IP主题海洋探索馆建成开放。全市A级景区由38家增至54家,新增国家4A级景区8家。拥有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30余项,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新增高星级饭店6家、高等级旅行社4家。襄阳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2024年,襄阳游客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

  以文惠民 美好生活成色足

  “在家门口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很过瘾!”今年3月,襄阳花鼓戏剧团走进宜城市刘猴镇邓冲村,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给村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襄阳花鼓戏是湖北省2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襄阳花鼓戏剧团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开设“周末剧场”,打造常态化展演平台;深入乡村,将舞台搬到老百姓家门口,让国家级非遗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市图书馆启动“流动服务进万家”文化惠民系列活动,通过流动图书车和数字资源推广、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将阅读服务送至文化广场、学校、监狱、机关、社区,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推动全民阅读高质量发展。

  市群众艺术馆以“群星艺课堂”全民艺术普及惠民系列活动为载体,创新构建“1+5+N”(1个中心馆、5大惠民举措、N个城市艺站)服务体系,开办“少艺课堂”“市民艺术夜校”等公共课堂,着力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年、辐射全城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

  五年来,襄阳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跨越。保康、谷城、老河口、宜城、枣阳等县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我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优秀等次。在全国第五次馆站评估中,全市8家公共图书馆获评“一级馆”,数量居全省地市首位。“湖北当代油画作品展”永久落户襄阳,成为全省唯一策源、首展、常设城市。

  文艺精品创作攀上新高地。花鼓戏《醉美莺河》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名单,实现零的突破。9部剧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扶持计划及全国艺术节展演。花鼓戏《水镜先生》获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湖北越调《滚灯谣》斩获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实现历史性突破。美术、书法创作水平稳居全省市州前列,完成省级重点扶持项目20项、主题创作779件,232件作品入选省级以上展览。3个项目入选国家“春雨工程”。

  体育强市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襄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投用,新增省级、市级全民健身示范工程20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48平方米增至3.22平方米。竞技体育创历史最好成绩:东京奥运会上夺得1金2银1铜,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巴黎奥运会上获1金1银;杭州亚运会上揽9金3银1铜;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获5金3银1铜。

  回顾“十四五”,襄阳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发展步履铿锵、成果丰硕。这五年,是文脉赓续焕新的五年,也是文旅融合蝶变的五年,更是文化惠民润心的五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切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描绘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实景。

  展望“十五五”,襄阳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来源:襄阳日报 韩犁夫 程涛 可翔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