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聚光灯始终追随着奋力拼搏的运动员;而赛事的井然有序与温情底色,则离不开一群被称为“小海豚”的志愿者。他们是8秒内完成场地清理的“闪电侠”,是特殊群体的“引路人”,是化解观众难题的“暖心人”。他们用青春的速度与激情,默默为十五运会保驾护航,让志愿精神的微光,在国家级赛事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八秒闪电侠”:排球运动员的守护者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项目(男子20岁以下组)比赛(下称“十五运会U20男排赛”)现场,运动员们每一次奋不顾身的鱼跃救球,赢得观众席上的阵阵喝彩。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那些激烈碰撞之后,有两道身影,会如闪电般冲入赛场,又在8秒内悄然退回场边。他们就是赛场上的“隐形守护者”——快擦手志愿者。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杜康诚,就是其中一员。
“我的主要职责,是在比赛死球的8秒内,规划最优路线,避开运动员,用标准姿势精确擦拭地面上的汗渍,确保赛场安全干燥。”杜康诚说。这短短的8秒,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安全。“比赛强度高,汗水会使地面湿滑,极易导致运动员滑倒受伤。”
这8秒背后,是无数次训练的积淀。入场时机的精准判断、擦拭范围的全面覆盖、与搭档的默契配合,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我们以半跪姿势将毛巾摊开,用画圆的方式快速擦拭。如果擦拭点离座位太远,我们甚至会‘躲’在主裁判身后,等待下一个死球再返回。”杜康诚解释道,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只为在最短时间内排除风险。
默契,是快擦手组合的灵魂。杜康诚和他的搭档从培训时的陌生,到如今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心领神会,靠的是十几场比赛的共同奋战。他记忆最深的是一次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两次鱼跃救球撞到广告板,地上留下了长长的汗迹。“死球哨响,我们几乎同时起身举手,冲向场地,从两端向中间靠拢,只用了四五秒就把地面擦干了。”一个多小时的比赛中,这样的冲刺可能高达四十多次。每一次都如同百米冲刺,大腿肌肉的酸痛是家常便饭。但在杜康诚看来,当运动员在热身时向他示意要球,并对他说“谢谢”;当裁判和运动员在他完成任务后竖起大拇指;当赛事裁判主任表扬他们“积极主动,动作迅速”时,所有的疲惫都值得。
作为一名广东人,杜康诚对排球运动的热爱,让他坚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场地服务类”的任务。“我们不仅仅是场地的维护者,更是赛事安全的守护者。”看到高水平的运动员在他们守护的场地上奋力拼搏,他感到无比自豪与满足。
志愿服务对于杜康诚而言,不单是付出,更是一种成长。团队协作、应急处理、人际沟通……这些在赛场上淬炼出的能力,将成为他未来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特殊群体的“引路人”:打破“障碍”的青春守护
在十五运会U20男排赛场,与其他奔忙的“小海豚”不同,来自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梁雅诗的志愿服务,更多是在无声的陪伴与细致的引导中展开。她的岗位是无障碍通道服务,是一扇为特殊群体悄然打开的“门”。
“我最初很担心,因为生活中对这部分群体并不了解,怕说错话,不小心踩到他们的‘雷区’。”梁雅诗坦言上岗前的忐忑。这份顾虑,是许多人与残障人士接触前的心理屏障。然而,真正的服务实践消解了她的不安。“事实上,他们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让梁雅诗对岗位价值产生深刻认识的,源自与一位坐轮椅的老人两次温暖的交流。初次见面,老人有些顾虑地说:“票是自己孩子的心意,但我怕自己行动不便麻烦别人,觉得在家看直播也一样。”这句话让梁雅诗感触颇深。不久后,她再次服务这位老人时,对方却主动拉着她,欣喜地分享:“姑娘,现场看比赛的气氛真是完全不一样,比直播有趣多了!”
从“怕添麻烦”到“尽情体验”,老人的转变让梁雅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服务为他人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价值。每一次搀扶、每一次引路,都在向那些因身体不便而自我封闭的人们传递一个信号:这个世界也在努力走向他们。“未来,随着这类服务岗位增多,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这些担心出门麻烦的特殊群体,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继续去感受世界。”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志愿者的作用时,梁雅诗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在我的专业领域,有一个概念叫‘群体微生物感应’。”她以费氏弧菌为例,这种细菌在生长时会分泌特殊物质,当这些物质积累到一定浓度,被其他细菌识别后,整个群体就会发出光芒。
在梁雅诗心中,费氏弧菌的生物学概念完美契合了志愿服务的本质。“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你为了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不断完善自我,那整个社会也会发光。”在她看来,志愿者并非一种单向的“拼搏”,而是一种双向的“自我成长”。“它更像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成为让社会发光的信号。”
化解观众难题的“暖心人”:应急时刻展现青春担当
“您好,欢迎来到十五运会U20男排赛,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在赛场的观众出入口门厅,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的许润仪,用清脆响亮的声音为观众指引方向。曾当过主持人的许润仪,用“共情指引、主动预判、巧解难题”三大技巧,将看似琐碎的观众引导工作,做成了有规范、有温度的“暖心服务”。
许润仪的核心工作是分流引导与便民咨询。从观赛分区指引到卫生间位置,从纪念商品售卖处到饮用水购买点,每一个问题她都要精准回应。有观众着急找卫生间时,她总会先微笑安抚:“您好,我懂您着急的心情。”随后五指并拢、掌心向上做出标准指引手势,清晰告知“请往这边走,左拐10米就是,感谢您的配合”。温暖的共情话术搭配规范礼仪,总能瞬间抚平观众的焦躁情绪。
开赛前十分钟,一对夫妻匆忙赶来,丈夫要去西区观赛,妻子却急着找卫生间——这是许润仪每天都会遇到的情况。“别着急,我一步步帮您安排。”她立刻分流指引:“西区在左面直走右转处,沿途都有引导标识”,转头又边指示方向边说:“卫生间就在去西区的路上。”最终夫妻二人顺利观赛。散场时,这对夫妻特意赶来夸赞许润仪:“小妹妹,你指的路特别准,我们没错过比赛,‘小海豚’真的很棒!”看着他们真心的笑容,许润仪觉得再辛苦也值了!“让他们开开心心看比赛比什么都重要。”
谁能想到,如今从容细致的许润仪,曾是一个粗心、没耐心的姑娘。“以前做事马马虎虎,遇到麻烦就烦躁。”但志愿服务让她改变不少,为了精准服务,她把所有分区、便民设施位置背得滚瓜烂熟。面对多人同时问询,她也能沉着应对。
这样的成长,源于系统的培训。许润仪介绍,十五运会志愿者培训分为全面培训与精准对点培训,前者覆盖礼仪规范、急救知识等通用内容,后者则针对岗位需求定制培训。赛前一个月的周末,她几乎在培训中度过。“虽然占用休息时间,但每一次学习都收获很多。”
“能在大学期间遇上粤港澳三地举办的国家级赛事,我感到特别幸运。”这是许润仪报名十五运会志愿者的初衷。在她看来,“小海豚”身份的价值在于提供温暖的服务。“听到‘多亏有你’‘没绕冤枉路’比自己被夸还开心。”
从8秒擦地的精准守护,到无障碍通道的温情陪伴,再到观众入口的耐心引导,“小海豚”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志愿精神的内核。他们平凡的身影,正是这无数微光的汇聚,让十五运会的赛场在竞技激情之外,更增添了人性的温度。这些年轻志愿者在奉献中成长,在坚守中闪光,他们的故事也成为赛事之外最动人的风景,激励着更多人以青春之力书写责任与担当。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刘单燕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