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新增长点。
01
核心风向标在哪?
大家认为,经济复苏最应该看什么指标?
笔者认为是文化产业。
这一判断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即将步入“十五五”时期,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而这一阶段正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国际经验早已证明,当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人均GDP超1万美元),居民消费会必然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文化消费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图片3.png
如今,中国人均GDP已达1.3万美元以上,正站在这一历史拐点上。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9.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7.7%,年均增速超8%,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高达17.5%,位居各行业之首,远超全国新设经营主体9.2%的平均增速。
回望历史,文化驱动经济的规律从未改变。
图片1.png
隋唐时期,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化科技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凭借文学与科学社团文化,孕育出纺织技术与自由贸易思想。
从古至今,文化都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城市兴衰的密码。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市场需求,也吸引着各类人才涌入。
图片
今年以来,北京、深圳、泉州、苏州等城市纷纷升级人才政策,从“送户口”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不久前,“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招聘会走进杭州,直指长三角核心腹地。
11月15日,该活动的文化产业专场落地广州,现场求职的大学生摩肩接踵,让笔者真切感受到文化产业的热度与经济复苏的强劲动能!
02
解密
一位领军人才,足以撬动整个学科生态。
杨振宁先生的回归,就是最生动的例证。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杨振宁先生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科学家,他不仅带回了顶尖学术成果,更凿开了中国与世界科技交流的大门。
640 (5).png
此后,他推荐1200多名学者赴美深造,在清华牵头建立高等研究院,八十多岁仍坚持给大一新生授课。
他培养的人才,后来成为中国科技的中坚力量,真正实现了“人才带人才”的生态裂变。
在文化产业领域,同样遵循“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法则。
微信图片_20251028145810_173_29.png
据悉,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33万人,占到全国的1/7,相当于河南焦作、江西抚州等城市的总人口规模。
广东能成为人才高地,根源在于其“硬实力”与“软魅力”的双重加持。
从经济“硬实力”来看,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已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营收率先迈过3万亿元台阶,约占全国1/6。
细分领域更是亮点纷呈:
数字出版、动漫、音乐、游戏营收规模分别占全国1/5、1/3、1/4和4/5;2024年电影票房52.64亿元,连续23年全国第一,粤产电影票房超50亿元创历史最佳;动漫产值超600亿元、游戏产业营收2604亿元,均占全国近八成以上;东莞生产了全国85%以上的潮玩产品,电竞市场规模占全国90%以上。
640 (9).jpg
“熊出没”“猪猪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国民IP均源自广东,广州科韵路更是汇聚近150家规模以上游戏企业,形成千亿级产值的产业生态圈。
从文化“软魅力”来看,广东的文化底蕴扎实深厚。
作为全国考古资源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南海I号”出水文物达18万件(套),是我国最大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
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和级别均居全国前列。
省会广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来始终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址未变的特质在世界范围内也实属罕见。
当强劲的经济“硬实力”遇上深厚的文化“软魅力”,广东自然成为文化人才的集聚地,也巩固了其文化产业的全国领跑地位。
03
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之道
广东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标杆,但如何让这份成功经验惠及全国,推动全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答案藏在文化产业的新趋势中。
640 (3).png
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核心驱动力,文化产业正通过多维度融合、生态化构建与全球化布局,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而适应这一趋势的关键,在于“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产学研”概念已提出多年,“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
但在实践中,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
政府、企业与高校的关系如何定位?各方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在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让企业愿意投入、持续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2.0形态,正推动科技创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
广东的实践,为这些问题提供了清晰答案。
在广东,政府是生态构建者。
广东深谙政策引导的重要性,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包含87条具体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等6大领域。
这些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既激活了市场潜力,又提振了投资信心,让企业肯投入、乐于投入,为产学研协同搭建了坚实的制度框架。
图片
在广东,企业是创新主导者。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风险利益核心,在广东的产学研生态中扮演着“创新主导者”的角色。
腾讯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实现收入1928.69亿元,同比增长15%,毛利同比增长22%,其核心业务的强劲增长,离不开对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战略性投入。
混元基础模型的图像及3D生成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三角洲行动》《皇室战争》等游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表现亮眼,腾讯视频与腾讯音乐的付费会员数稳居行业前列,构建起高质量的内容生态护城河。
在广东,高校是价值共创者。
图片
“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的观点,正是广东高校的实践准则。
随着智力因素和高科技成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
广东拥有完善的高校体系:既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顶尖高校,也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特色院校,还有南方科技大学等前沿创新型高校。
这些高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供给者”,而是深度参与产业创新的“价值共创者”。
04
结语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广东的“新磁极”。
从经济复苏的核心风向标,到区域竞争的关键密码,广东文化产业的蓬勃态势,印证了“文化是当代经济新增长点”的深刻论断。
当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产学研协同的“试验田”,不仅能助力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更能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 《观点》
撰文 包不同
来源:南方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稿邮箱:gdtb2024@163.com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