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增至394种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检报告”出炉
发布时间:2025-11-17 20:21:06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 时隔十二年,鄱阳湖保护区刚刚完成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显示——保护区的“物种花名册”又变长了!1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发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成果,揭开了这座“候鸟天堂”生态家底的新变化。
作为我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之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维系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护候鸟迁徙通道方面地位举足轻重。继1983年至1988年首次科考和2012年第二次科考后,本次科考于2024年启动,历经多轮调查,借助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与生境质量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监测调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晓龙研究员形象地比喻道:“此次科考相当于是对鄱阳湖保护区生态系统进行了一次精细的体检。”
科考成果令人振奋:鸟类种类已达394种,比2018年增加了13位“新居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彩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鹰雕等珍稀客人的到来,让科研人员惊喜不已;高等植物从602种增至660种,新增58种;浮游植物从第一次科考的50种、第二次的97种,跃升至此次调查的257种。
王晓龙认为,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生态系统类型与以往保持一致,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显示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积极进展。
喜悦之中藏着隐忧,这份“体检报告”也释放出鄱阳湖保护区“亚健康”信号。“沉水植物是湖泊健康的关键指示物种,在近二十年减少了3至4种。”王晓龙说,沉水植被物种丰富度下降,肉食性鱼类比例上升等现象的出现,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仍承受着多重压力。
来源:大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