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轨道交通重塑古都西安出行版图

发布时间:2025-11-18 16:03:42

  11月13日6时许,天色渐亮,西安地铁10号线列车从车辆段缓缓驶出。为了坐上首班列车,摄影师陆晓鹏比平时早起了半小时。一踏入列车车厢,他便习惯性地举起相机,快门按个不停。在他的镜头里,“唐苑大道”“未央湖”“广泰门”“马腾空”呼啸而过,一个个设计独特的站点与车窗外的现代高楼交相辉映。

  “从最初孤独的西安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到如今地铁线网密布,西安城市轨道发展真是快!回忆十年前我一大早从高陵到曲江不夜城上班,一路要倒好几趟车,现在坐10号线转8号环线,全程最多1小时。”陆晓鹏的感慨,道出了西安地铁迈入“400公里+环线时代”和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行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巨变。

  西安地铁8号环线这条被称为“汉唐都城线”的环线,串联起了汉长安城与唐长安城遗址,37座车站中有11个以古都城门命名。在施工最紧张的2024年夏天,“00后”技术员李泽龙带着他的BIM模型团队驻守在开远门站工地。这个刚入职的年轻人创新性地将施工方案转化为720度全景视图,工人扫码就能直观掌握工艺要求。“有次浇筑混凝土,老师傅们通过模型发现钢筋间距偏差2厘米,当场就纠正了。”李泽龙的手机里至今还存着一段工人扫码学习的视频,这是他眼中技术传承的最佳注脚。

  西安地铁8号环线信号系统总工程师王强则在控制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11月13日,这位参与过西安地铁1号线建设的“老地铁人”,此刻正调试着全国领先的全电子信号系统。

  “以前继电器故障要排查半天,现在系统能精准定位到每一个元器件。”王强手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介绍道,这套系统使8号环线发车间隔缩短到2分30秒,日载客量突破百万人次。

  网络化运行的红利,在如今西安跨线通勤一族的新市民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11月9日,家住雁鸣湖的教师李敏向记者展示着她手机里的出行记录,“以前去西电科大高新校区上课,要先坐公交到青龙寺站,再倒3号线,单程就得1.5小时。”随着5号线东段开通,她从月登阁站出发,换乘6号线直达学校,时间缩短了一半。在西电科大南校区·未来之瞳站,充满科技感的玻璃穹顶下,学生们背着书包有序乘车,这座连接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车站,日均客流量已突破3万人次。

  得益于众多地铁建设者们的坚守,古城地下脉络不断延伸。在“90后”通信工程师马超的工具箱里,装着他参与建设的5条地铁线路的纪念徽章。在西安地铁8号环线施工期间,他创新设计的线缆固定方式使施工效率提升40%。“最难忘去年冬天在北客站换乘段施工,零下10摄氏度的隧道里,大家轮流抱着暖手宝给设备保温。”如今,从北客站出发,乘客可通过14号线无缝换乘8号环线,半小时内抵达城市各个方向。

  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和谐共生,是西安地铁又一独特标签。在西安地铁8号环线途经的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区,铁一院的设计师们采用特殊轨道减振技术,将列车经过时的振动控制在0.1g以内。“我们在盾构机上安装了实时监测设备,就像给文物装上了‘心率监测仪’。”总设计师邵莹指着剖面图介绍,为了避开一处唐代夯土遗址,线路特意偏移了15米。

  “2011年西安地铁2号线举行开通仪式时,人们举着相机兴奋地拍摄。如今,西安地铁开通运营11条线路,纵横交错的线网让市民可以快速直达城市各个方向。从‘线’到‘网’的跨越,不仅是里程的增加,更是西安城市格局的重塑。”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西安地铁已开通运营11条线路403公里,在建1条线路19公里。线网已开通运营车站236座(含换乘车站34座),最小发车间隔2分13秒,最高日客运量达553.9万人次,累计运送乘客超过100亿人次,轨道交通对公共交通的分担率超过60%。今年年底,西安地铁15号线即将开通,届时,西安城市轨道总里程将达到422公里。”

  随着夜幕降临,西安地铁8号环线列车披着流光行驶在二环地下。车厢内,疲惫的上班族靠着车窗小憩,返乡的游子查看着换乘信息,年轻的情侣讨论着周末的出行计划。这条穿越古今的地下动脉,正用钢铁的温度温暖着这座城市,也承载着千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首班列车的鸣笛声划破黎明,当建设者的汗水融入城市血脉,西安地铁的网络化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群众新闻记者 杨光)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