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陕台视窗 > 陕西新闻

对罍:青铜重器 礼行天下

发布时间:2025-11-19 14:48:15

  “这对罍比图片上看更精致、有气势!”11月14日,在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来自西安的游客张景正举着手机拍摄,语气中难掩惊叹,“能保存三千年这么完好,太难得了。”

  在展厅,记者看到一件器型较大的青铜器吸引着许多游客驻足欣赏。凑近看,这件器物纹饰精美、造型别致,和平时常见的青铜器器型有所不同。

  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宗贤介绍,“这是西周时期的一件青铜器,叫作对罍,‘对’是这件青铜器主人的名字,罍在古代作为盛酒器和礼器使用,常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活动。除了独特的器型,对罍内壁还有铭文呢,是我们这里的镇馆之宝之一。”

  黄土下的惊世发现

  1973年3月,在宝鸡市凤翔区田家庄镇(当时为凤翔县)劝读村的一片黄土坡上,一柄锄头无意间叩响了三千年前的时空之门。

  当时,劝读村村民翟德西在村里平整土地,他的锄头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起初,翟德西以为这个坚硬的物体是块石头,但仔细清理泥土后,一件青铜器的轮廓逐渐显露。

  翟德西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于是立即停止挖掘并向村上报告。随后,劝读村相关人员联系到凤翔区文物管理部门,并将这件青铜器送往凤翔区文化馆。

  经专家鉴定,这件青铜器为西周中期盛酒器——对罍。翟德西的儿子翟忠家中,至今珍藏着一张泛黄的奖状,那是当年凤翔相关部门嘉奖其父积极保护文物的见证。

  “当时村民平整土地时,在‘对罍’出土的地方还发现多处由多边形毛石块垒砌的圆形遗迹,直径约一米,与扶风县召陈村西周宫殿柱础形制一致。因此,相关专家推测此处曾有大型建筑,可能是西周时期的某个方国所在地。”凤翔区博物馆副馆长冯永亮说。

  凤翔区田家庄镇劝读村南的台地,北倚岐山,南临横水河,曾是周人活动的核心地带。

  “这处遗址灰层厚达2米,陶器残片与卜骨散落田间,暗示着西周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盛况,对罍便深埋于1.5米深的灰层中。”冯永亮介绍,“对罍出土时完好无损,我们没有对其进行过多修复。其通高46厘米,重达18公斤,器内还藏有西周晚期铜盂的圈足残片。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此地作为西周重要聚落的地位,更揭示了周人的礼制传统。”

  考古人员对器物内壁的铭文进行解读后,发现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信息。

  “铭文虽然简短,但清晰记录了器物主人‘对’的身份地位,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礼仪制度。”孙宗贤补充说,结合铭文内容和器物形制,专家推测对罍是器物主人“对”为祭祀祖先或神灵而铸造的礼器,其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体现了西周中期高超的冶金技术和艺术水平。

  此外,考古人员在对罍出土的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发现了更多与西周文化相关的遗迹和遗物。这些发现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地方政权组织、经济形态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对罍的出土,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西周的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三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如今,每当有游客在对罍展柜前驻足,听着讲解员讲述它从黄土中被发现的故事,都会忍不住感叹缘分的奇妙。“一把锄头叩醒三千年历史,这不仅是文物保护的佳话,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生动见证。”来自甘肃的游客李明丽说。

  庄重与雅致的典范

  对罍制作精美,铭辞简约。从器型上来看,它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其达到一个比商代罍更加稳定的造型。

  “在纹饰方面,对罍的浮雕都较低,没有商代青铜器上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孙宗贤说,这说明对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

  侈口,平沿外折,方唇,折肩,肩面圆鼓,腹部下收,矮圈足,肩附双兽首衔环耳……对罍的造型凝聚了西周中期青铜艺术的精髓。

  纹饰上,不同区域的纹饰各具特色,又和谐统一。“颈部饰有一周S形中目窃曲纹,两端都分叉,中间还填充着细线纹,这是西周中期典型的纹饰之一,看起来既灵动又规整。”孙宗贤介绍,“肩部以C形云纹为地纹,上面装饰着变形过纹,还夹杂着变形窃曲纹,有学者认为这是变体夔龙纹,主体呈井字形,末端向外微卷,像兽面纹的鱼尾状尾部。”

  兽首衔环耳的设计尤为精巧,额中部的菱形阴线纹细腻清晰,让兽首更显威严。腹部的纹饰主体是倒三角形的螺纹,以两夔纹之目构成蝉的双目,构思巧妙。“圈足部分只用了两周弦纹勾勒,没有过多装饰,让整体风格显得庄重疏朗,主次分明。”孙宗贤说,这些纹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西周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

  如果说造型和纹饰是对罍的“形”,那么内壁的铭文便是它的“魂”。

  对罍口沿内壁刻有铭文:“对作文考日癸宝尊罍,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匄眉寿敬终。”短短二十余字,承载着西周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

  “‘对’是制器者,为纪念亡父而铸造了这件青铜器,祈愿子孙永宝长寿善终。”孙宗贤介绍,青铜器在当时是沟通人神的重要礼器,“对”通过铸造这件罍来祭祀父亲,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和对父辈的缅怀,是当时祭祀文化的体现。

  铭文强调“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反映了西周宗法制度下,人们希望家族绵延不绝,子孙永远传承其世系与荣耀的强烈愿望,是当时宗法观念的体现。此外,“对”为父作器,体现了人们对孝道的推崇,通过尊崇祖先来凝聚家族,维系宗族团结。

  对罍的保存状况也为研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保护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对罍表面虽有自然氧化形成的部分绿锈,但并未影响其整体美观,反而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这种自然形成的保护层,恰恰证明了西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防腐处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青铜罍的演变历程

  作为周代礼制中的重要器皿,青铜罍兼具酒器与水器的功能,展现出“一器多用”的实用特性。

  “在祭祀活动中,青铜罍既可以用来盛放美酒祭祀祖先神灵,也可以用作水器,在仪式中进行盥洗,是礼仪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物。”孙宗贤说,青铜罍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实用功能上,更在于其象征意义,它是贵族身份等级的标志,也是礼制秩序的具象化体现。

  据《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罍卷》考证分析,罍可细分为圆罍和方罍。圆罍原型可能来自陶罍——195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的灰陶罍,其小口圆肩、下腹附鼻纽的形制,与早期铜罍如出一辙。方罍则可能源自商代木质礼器,体现商人“以木为范”的工艺传统。

  对罍所处的西周中期,正是青铜罍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形制演变无声地记录着殷周礼制的深刻变革。“周人吸取商纣酗酒亡国之训,推行《酒诰》,以鼎簋食器取代商代酒器系统,罍逐渐被边缘化。”孙宗贤说。

  如今,对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2012年,对罍受邀参加陕西省文物交流协会、陕西省文物局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远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对罍一亮相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他们对铭文与纹饰非常感兴趣。不少观众表示,对罍精美、大气,看到对罍后,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精彩。”凤翔区保管陈列部主任王重博觉得,这场展览不仅是文物的荟萃,更是一场跨越海峡的文明对话,“对罍用三千年的历史积淀,向台湾同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也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

  从周原到台湾,从祭祀重器到文化交流使者,对罍向世界证明: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周礼的精神基因仍深刻影响着今日中国。

  今天,对罍静置于凤翔区博物馆展柜中,但其使命未曾终结。作为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密码,持续向世人传递着西周的艺术智慧、礼制精神与民族融合的启示。

  “对罍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部凝固的西周历史。”冯永亮说,“我们守护对罍,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我们传播对罍的故事,就是传承周礼的精神基因,让中华文化的包容与革新精神,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群众新闻记者付玉玮 李静茹 通讯员 冯志伟)

  【记者手记】跨越千年的“永宝”之约

  在宝鸡这片孕育了周文明的热土上,每一件青铜器仿佛都在静静“诉说”着中华民族先民的智慧。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珍藏的对罍,正是这样一件承载着三千年文明记忆的国宝重器。

  这件1973年出土于凤翔区田家庄镇劝读村的青铜对罍,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讲述”着时代的变迁——器型由商代的瘦高形演变为矮粗形,宽大的沿部和加高的圈足让其显得格外稳重;肩部丰满圆润,一对兽首衔环耳静静垂挂,仿佛等待某次重要祭祀仪式的召唤。对罍的形制变化,标志着审美与精神的时代转型。这不仅是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是周文明理性精神的觉醒。器型之变,实为文明之进。

  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对罍口沿内壁的数字铭文——一个叫“对”的人,为纪念父亲铸此礼器,愿子孙永宝、长寿善终。这是一份朴素而深沉的愿望,在宗法礼制的框架下,传递出亲情的温度。

  “劝读村”这个出土地名,与“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的铭文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劝读,是劝人读书明理;永宝用,是希望后代珍视传承。这或许是历史的深意:在这片劝人读书明理的土地上,出土了刻着血脉传承嘱托的青铜重器。而文明的延续从来不只是器物的存留,更是精神与记忆的代代相承。

  如今,静静立在博物馆里的对罍,不再盛装美酒,却装满了历史;不再参与祭祀,却接受瞻仰。每当游客驻足凝视,那字字铭文仿佛诉说着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追思,一个家族对后代的期盼,以及一个时代对未来的向往。

  站在对罍面前,我们更加深刻明白:真正的“永宝用”,不是将文物深藏地下或锁入高阁,而在于让文明基因融入当代血脉。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永宝”之约,仿佛先辈与后辈的双向奔赴:他们在青铜上镌刻“永宝用”的期盼,我们以守护与传承回应。让文物“活”在当下,“传”之后世,这才是对“永宝用”最深刻的当代诠释,也是对数千年期盼最郑重的回答。(付玉玮 李静茹)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