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学院: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初冬的塞北,已经寒风凛冽。11月15日,榆林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屈雷教授带着学生来到榆阳羊饲料科技小院,进行饲料配方优化及养殖技术指导。
“羊产业是榆林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而饲料与营养研发是提升养殖经济效益最为明显的措施。”屈雷说。
屈雷带领团队在科技小院主导山羊饲料配方研究,“将实验室搬进乡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羊背上”。其研究成果显著提升山羊的瘤胃发育和营养吸收效率,已应用于当地养殖户,推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化转型。
作为榆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榆林学院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有针对性地引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围着需求转
11月19日,在榆林学院化工学院实验室里,院长肖殷正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旋电子器件的有关实验。
肖殷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此前在天津大学任教,今年4月全职加盟榆林学院。
“榆林有丰富的能源化工资源,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产出更多服务区域发展的创新成果。”肖殷说。
人才队伍不仅支撑着学校的教学科研体系,更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
目前,榆林市正全力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人才围着需求转。近年来,榆林学院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两大工程,每年投入6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根据产业需求,榆林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化学工程、机械制造、材料科学等专业人才,为榆林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是陕西黄河“几字弯”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主战场。榆林学院柔性引才,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冯起院士团队,与榆林市政府紧密协作,围绕矿区生态恢复、退化草场修复、盐碱地治理等课题展开联合攻关,取得多项成果。
2024年,长期从事生态水文过程解析与模拟研究工作的李冰冰加入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当年,由她主持的课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榆林是开展生态水文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我希望能扎根陕北,将理论研究与区域需求相结合。” 李冰冰说。
课堂设在生产线
8月19日下午,榆林学院与榆林能源集团合作的现代能源产业学院揭牌,双方约定,围绕榆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实战化”平台锻炼,构建“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新机制,并通过开展目标导向的科研攻关,争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共建高水平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将课堂设在生产线,企业工程师成为学生“导师”……榆林学院与企业、政府共建现代煤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深化协同育人。“入学即入岗、桌位即工位、作业即产品、毕业即就业”,保障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无缝衔接,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榆林学院依托榆林大数据资产运营、陕北方言智能识别、低空技术与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联合阿里、华为、百度、榆林大数据公司、榆林数谷中心、陕西空域、西安优迈和中煤能源等30余家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学院与企业共同编写并共建数字教材12部,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开创了“职业生涯规划-微专业实训-订单班带薪实习-企业直聘+项目化培养”的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的陕西绥德黄芪科技小院,经常有榆林学院的师生来进行病虫害调查、除草、取样分析等工作。
“农业专业,土地就是课堂,必须在种植与管护的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榆林学院教授贺学林说。
这个科技小院是榆林学院与绥德县强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几年来,该科技小院在绥德县持续开展黄芪种植技术创新、黄芪仿野生栽培技术优化与推广,10多名专家教授、研究生在此扎根,几百名农民受益。
科研攻坚破痛点
今年6月8日,榆林学院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杨航、李懿轩领衔的团队凭借“碳汇增值师——绿源泉土壤调理剂促进低碳循环与生态和谐”项目,勇夺第三届“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创新组金奖。
此次获奖团队的指导教师是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榆林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教授李强。
多年来,李强团队紧扣榆林煤化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矿山生态修复难题,通过多学科融合,将煤基固废改性,微生物活化及智能监测,引育生态修复新品种,实现固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目前,团队已授权发明专利15件,技术成果2023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实用技术名录,202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榆林学院张智芳教授团队针对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了“三废”和废热的协同资源化。
在数位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榆林学院科研团队解决了多个能化产业的突出环境问题,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榆林学院推动人才引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助推教师专家走出象牙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前,该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5项,科研项目累计到账经费6.65亿元。
(群众新闻记者 刘居星 见习记者 陈绮珠)
来源:群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