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之花绽边疆 江西援疆医生助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十年蝶变
帕米尔高原的晨光里,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的治疗室内,医护人员正耐心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此起彼伏的叮嘱声与器械运转的轻响交织。该院中医康复科是江西省中医院康复科援疆专家余杭于2014年5月牵头组建,当时科室仅8名工作人员、10张床位;如今已扩至两层楼、两个病区,110张床位、37名医护人员。
床位从10张到110张
“刚建科那阵,最难的是没地方、没人手。”作为全程见证这一历程的科室主任,姚晓飞在回忆科室起步时提到,彼时10张床位常年满负荷,患者常常需要排队等床,“有牧区老人来治腰腿痛,说从家到县城要坐一天车,到了还得等床位,听着就让人心疼。”这种困境,随着江西援疆力量的持续介入逐渐打破。
2019年7月,在援疆团队的帮扶规划下,科室搬迁至医院4楼,额定床位扩至45张,实际开放60张,初步缓解了“一床难求”的压力。到2025年5月,科室再次迎来扩建,正式形成两层楼、两个治疗区的格局——中医传统治疗区专注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现代康复治疗区配备专业器械,110张床位让更多患者能在家门口接受规范治疗。
小针刀妙治当地高发慢性病
“尧斌主任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中心骨干医师,在他来之前,咱们科对慢性疼痛、妇科调理等,一般都用传统方法治疗,患者需要每天到这里来做治疗,而尧主任带来小针刀后,只需每周做一次,不光治疗时间灵活,而且效果更好。”姚晓飞这样评价尧斌的到来。2024年6月,作为“1+N”组团式援疆成员,尧斌带着小针刀技术进驻科室,这种能通过松解粘连组织、缓解局部循环的疗法,恰好对症当地高发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腱鞘炎等慢性疼痛疾病。
“好多患者治了几次就见效。”姚晓飞记得,有位乌鲁木齐工作队的干部,受肩周炎困扰多年,抬臂都困难,在尧斌的小针刀治疗下,两三次就痊愈了。尧斌坚持“授人以渔”,手把手带教出两名本土医生,如今这两位医生已能独立开展小针刀治疗,让技术真正“扎下根”。
“呼吸操”织就三级康复网
“现代康复曾是咱们科的软肋,直到梁颖主任来,才算真正破了局。”姚晓飞在谈及科室发展时,多次提到梁颖带来的改变。2025年2月,梁颖从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来到阿克陶,彼时科室的骨科康复、心肺康复、卒中吞咽障碍康复、语言功能障碍康复等领域几乎空白。
梁颖的工作从接过援疆前辈的接力棒开始——此前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张军主任用3个月完成现代康复区规划,苏俊剑主任现场监工装修;梁颖则全力推动大型专业康复设备进场,2025年5月,3楼现代康复区正式运营。“他来到这里后敏锐地发现,结核患者较多,患病后呼吸功能差,他就琢磨着怎么帮大家改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梁颖用气球、吸管拼成简易呼吸训练器,还把维吾尔族舞蹈融入呼吸训练,编出民族特色呼吸操,语言不通就用手势拆解动作,甚至建立“家庭-卫生院-县医院”三级康复网,把训练视频发在微信群里,方便牧民在家练习。70岁的努尔曾因呼吸功能、心功能重度受损依赖轮椅,经3个月训练后,两项指标均逆转为1级,能重新操持家务。
从容应对各种健康需求
如今,走进阿克陶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中医传统治疗区,针灸、热敏灸、穴位埋线的患者有序就诊;现代康复治疗区,骨伤患者在进行器械训练,老人跟着音乐做呼吸操,曾经勉强满足基础需求的小科室,如今已能从容应对痛症、偏瘫、减肥、亚健康调理、术后康复等多元健康需求。
“这些变化,是江西援疆医生和本土团队一起拼出来的。”姚晓飞总结道,从尧斌三次援疆留下的中医技术与带教人才,到梁颖组建的脊柱侧弯筛查团队、结核后肺病康复团队;从“1+N”组团式帮扶带来的16项新技术、12项本地医疗空白的填补,到累计过万人次的接诊量、87台手术的成功实施,江西援疆医疗队不仅带来了技术,更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全媒体记者黄玉龙
来源:大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