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何婧 通讯员 吴越 徐曼 王嘉黎)“清理垃圾、宣传遛狗牵绳,虽然是小事,但环境确实变好了,为宝哥点赞!”“我们11栋,张家下水道堵、李家风扇坏、王家灯不亮,喻师傅都能搞定,他是我们小区的‘隐形守护者’!”, “从不想来,到不肯走,我们现在都喜欢江汉人家”......在武汉市江汉里社区的居民微信群里,这样淳朴、直接、彼此称赞的留言几乎天天都会出现。
江汉里社区成立于2020年,辖区虽只有江汉人家一个小区,却汇聚了来自多个街区的原住居民。刚搬来时,生活配套不够成熟,“搬来不情愿、来了不适应”成为社区最初的治理难题。
202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与完整社区建设,倡导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规划与治理。对江汉里这样的新型社区来说,这是方向,更是现实课题。
在社区书记任莲芳看来,从“不想来”到“不肯走”,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参与。而这种转变的具体落点,最终凝聚成一个名字——江汉里志愿服务组织“一呼百应”。
党员带头,把人心稳住
江汉里社区的治理,并非一开始就顺风顺水。几十年社区工作经验的任莲芳坦言,这里属于典型的“高难度考题”:居民来源多样,老人比例高,困难家庭也不少。很多人从老街巷搬来,生活习惯要重新调整,而社区只有6名工作人员,压力不小。
因此,任莲芳把突破口放在了“志愿力量”上,并以老党员和老群干为抓手。2019年9月首批居民入住时,社区筹备组就开始逐户摸底,掌握困难群体和老人情况,重点梳理党员资源。许多党员曾在原辖区担任社区干部,有威望、有号召力,社区邀请他们重新加入治理网络,带头做事、带头解决问题、带头凝聚人心。
志愿队伍从最初的“能帮一点是一点”,逐渐形成稳定力量。名字“一呼百应”也来自居民日常互助中的自然叫法。任莲芳说,这个名字不是开会定的,而是大家靠行动喊出来的。
从“被管理者”,变成“社区主人翁”
志愿力量稳住后,社区把重心转向常态治理,围绕服务、治理、自治和文化同步发力。
最明显的变化在生活层面。一方面,依托小区开发商金融街集团和妇幼保健院等专业机构,社区补齐了“服务最后一公里”:幸福食堂开在家门口,老人每天走几步路就能吃上热饭;养老中心不仅能上门助餐、助洁,也能开展康复照护;托育空间则帮年轻父母解了“上班无人带”的燃眉之急。一些居民说,“以前总觉得搬得远,现在觉得生活比原来更踏实。”
另一方面,社区联动24家驻区单位发展成“单位街坊”,创新推出“街坊银行”模式,把志愿服务时长换成积分,再兑换餐券或生活服务。让公益不再只有付出,也有看得见的回报。
“一呼百应”的队伍从最初的9人扩展到499人,形成五支分工明确的力量:党员先锋队、街坊帮帮队、环保力行队、巾帼服务队和平安护卫队。2024年,“一呼百应”获评“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任莲芳说,志愿服务做得好,不靠形式,靠的是真心换真心。居民信任你,才愿意一起把社区建设好。
真正的变化,是归属感
去年9月,江汉里社区五周年,居民自发投稿的文集《爱在江汉里》出版,其中一篇写道,“以前我不想来,现在我真的不肯走,因为我和老伴都喜欢江汉人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任莲芳曾理解“我住六渡桥滴!”的那种骄傲,但现在更让她骄傲的是——越来越多居民自豪地说:“我住江汉人家滴!”
江汉里最大的变化,不只是路更干净、服务更完善,而是搬来的居民真正找到了归属感、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
来源: 荆楚网
主办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