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就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诞生在这座古城之中。后于明、清两代,在其城南45里的朱仙镇兴盛起来,最多时,作坊达三百余家。清末、民初,朱仙镇衰落,大多数作坊又迁回开封市内。在近代,开封城又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销售中心。象“天成”、“云记”、“汇川”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老字号。
解放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特别是2002年10月,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开封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开封木版年画的保护工作。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讲究,历史上以矿物、植物作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心熬制而成,印制出的年画,色彩鲜艳,久不褪色。其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粗犷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它选择的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人物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现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老版220余块,重刻历史老版年画300多套。编印了《开封朱仙镇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木版年画作了大量的工作。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起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民国初期,镇上有40多家生产作坊,2000多人从事年画生产,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客户纷至沓来,生意十分兴拢画店有万通、晋涌泰、天兴德、德盛昌、天义德、天成德、大天成、二天成、得源长、万盛、三成义等。抗日战争爆发前,朱仙镇木版年画业迁往开封,自此又掀起木版年画繁荣的第三次高潮。当时开封的年画作坊有60多家,主要集中在东大街,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著名的老店有"汇川"、"振源永"、"云记"、"鸿记"、"天福利"等。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主办单位:开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