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板年画抢救、发掘、整理,当务之急:
几年前,在开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手抚一件件精美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出过“再不加紧挖掘、保护、开发,这年画鼻祖也有消亡的危险”的喟叹。
如今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朱仙镇木版年画已列入我国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开封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越来越少,珍贵的雕版仍在流失,尤其严峻的是,在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朱仙镇,懂得雕刻、印版的艺人已经所剩无几。
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提及年画,不禁感叹:“如不及时抢救、发掘、整理,何谈产业发展,何谈创新发展?”
郭太运:回首曾经的辉煌
据郭太运老人讲,北宋时期,经济飞跃发展,科技高度发达,雕版印刷业极度繁荣。自此门神画转向刻版印刷。《东京梦华录》有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一个“皆”字写尽当年东京木版年画印刷、销售之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年画作坊遍布京城,甚至宋室宫廷也办作坊。官民竞办,木版年画发展繁荣。由于明代朱仙镇水运发达,开封的木版年画印制中心向朱仙镇转移。明清之际,朱仙镇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文献记载:清代盛时从事年画业者近300余家,清末犹存70余家,成书于民国初年的《岳飞与朱仙镇》也记载:“(木版年画)为镇中最著名特产,往昔盛时,业此者300余家,出品盛销于临近各省,大有独占市场之势。”由于黄河濒泛,朱仙镇渐失水运优势,于抗战时期该镇“天成”及其分店陆续迁往开封与振源永、泰盛源、云记源昌等60余家画店散布于市内西大街、中山路和书店街一带,再次掀年画印制销售高潮。年画老艺人郭太运说:“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生产,至农历十一月十五上市,来自山东、安徽、江苏和本省各地的客户车装船载,煞是热闹。”
任鹤林:产业化文章如何来破题
痴爱年画艺术研究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任鹤林,20余年一直致力于年画调查研究和年画产业化探索。近年来不断为年画产业化发展奔走呼号。他告诉记者,年画产业化要破题,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年画的产业化首先要上升到由政府主管的高度,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掘、整理开发,由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工作状态,转变为全面的、规范的、有序的轨道。任鹤林语重心长地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宝贵遗产是属于全民族共有的,当然也属于开封人民,属于朱仙镇人民。开封的年画专家和朱仙镇的艺人应该有大开封、大文化、大年画的观念,停止无谓的论争,捐弃前嫌,齐心协力,取长补短,提高年画质量,把年画的产业化文章做好。
第二,要尽快拨付一些抢救资金,把散落民间和外地的史料雕版找到,哪怕是复制回来,让老艺人有机会把手艺传授下来。任鹤林说,许多年画都是孤品,比如鲁迅生前收藏的年画等。他说:“这些年,我已经整理出300多种年画,要尽快把这些孤品年画刻成版,把画印出来,然后研究、印刷、发行。”任鹤林特别强调,老艺人日渐衰老,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的技艺传下来。他说:“能否办一些培训班,培养一些热爱年画艺术的年轻人,让他们把数百年的年画艺术接力棒传下去。”
第三,中国木版年画发源于开封,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开封应尽快筹建年画艺术博物馆。任鹤林告诉记者,杨柳青、武强、潍坊、杨家埠、绵竹、桃花坞等地都建有专门的年画艺术博物馆,但在“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和发祥地,竟没有专门展示年画艺术的博物馆,岂不可惜、可叹。
第四,年画要想真正实现产业化,认真保护是前提,创新必不可少。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技法也要与时俱进,应提倡科学创新。门神画由手绘向雕版拓印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朱仙镇年画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年画的草根性使它在上个世纪以“大众”为借口的各种艺术演绎中成为一个宠儿。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柳青、桃花坞等地已经开始市场细分,传统年画销农村,创新年画销城镇。在天津、上海,年画发生“变种”,祈求美好的民间神话图像被带有商业含义的时尚美女图像所取代,或者说,同样带有祈福、祈美、祈富含义的时尚美女成为了市民的新偶像。而以这些时尚美女为题材的城市风情年画开始风行城市。广告年画、月份牌年画开始风行。市民主题在年画中浮现,年画与时尚美女、广告捆绑在一起,构图方式和符号系统发生变化,让这些新年画跟上了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任鹤林最后说:现在本省已无专业出版社,春节年画市场已被外省出版物占领。据1996年不完全统计,河南就有1亿扇门,一门一画必不可少。如今又过10年,河南恐怕已大大超过1亿扇门。一扇门2元钱,就是3个亿至5个亿,河南年画出版效益相当可观。对此不应该悲观,年画发展前途无量。这种经验,朱仙镇木版年画产业化可资借鉴。
有市场 就有明天
美国著名营销学家托夫勒说得好:“有市场就有明天。”一位深入农村采风的作家曾经写道:“缺了精神食粮的年画,过年就没有年味。农民觉得贴不上称心的年画,就不算过年。”其实,市民何尝不是如此,不贴年画能算过年?过年没有年画,就成为社会问题了。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年画有广阔的市场。有人民群众的不竭需求,年画就不可能消失,那么年画产业化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4]
主办单位:开封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