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这场战争与袁曹官渡之战、孙刘破曹的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且对局势有重大影响的战争,历史上称它们为汉末的三大著名战役。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蜀之间爆发了一场荆州争夺战,吴将吕蒙乘蜀将关羽北上与曹操作战之机,截杀关羽,夺得荆州。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不顾大臣们的劝阻,抛弃联吴抗魏方针,亲率蜀军主力十几万人,水陆并进,挥师东下,直抵夷陵,企图夺回荆州。大兵压境,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兵五万抗刘。当刘备的军队到达夷陵时,陆逊主动撤出夷陵,让蜀军直达?V亭。刘备到?V亭后,受到五军阻止,便将陆路大军分为两路,一路埋伏山谷中,一路联络水路由正面去向吴军挑战。陆逊则避开蜀军锋芒,按兵不动坚守不出,对峙长达七八个月。此时正值天气炎热,蜀军兵疲粮乏,士气低落。刘备只得把三路兵马并成一路,驻扎在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结营四十多座,首尾相接,连绵七百里。陆逊见时机成熟,遂设下埋伏,选择一个刮东南风的晚上,分兵四路顺风放火,四十多座大营顿时成为一条火龙,蜀军大乱。刘备仓惶逃遁,退守白帝城。几十万大军,仅剩随行士卒几百人。公元223年1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病逝。
吴蜀在夷陵之所以对垒长达数月,夷陵的险要地势是显而易见。夷陵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因“江水至此二夷。高山至此而陵”而得其名。夷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楚之西塞”、“川鄂咽喉”之称。宋代苏轼就曾写下“夷陵虽小邑,自古控荆吴”的诗句。战国时,秦将白起伐楚,曾在以;夷陵大败楚师,焚楚先王墓。东汉时,公孙述据蜀造反,遣田戍据守夷陵,岑彭率兵入蜀时曾在此大战。三国时期,各方面都非常重视夷陵,并先后都在设置郡县治所,张飞、刘封、孟达、廖化蜀汉宜都太守。
如今,历史硝烟早已散去,当年吴蜀两军对垒的?V亭,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开发区,成为宜昌城区的一部分。临江街旁立有一块石碑,标明是古?V亭的遗址。石碑不远处有两块梯形巨石,据说是刘备当年用过的上马墩、下马台。在宜昌一带,不仅三国时期的一些古地名一直沿袭至今,而且还有一些与夷陵之战关的地名也得以千古流传。
宜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