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灿的巨星。据考证,李白在人生得意、失意、得意三个转折时期,都与夷陵(今宜昌)曾结下不解之缘。
公元725年春,25岁的李白怀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故乡四川江油,第一次东下长江三峡,去祖国东方施展抱负。此次他在危峰夹峙的三峡波涛里颠簸一些时日之后,一出西陵峡口,来到夷陵东郊的荆门山(即荆门十二碚),顿觉心境轻松,视野开阔,在荆门山写下数首佳诗,其中《渡荆门送别》咏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夷陵的灵山秀水让诗人初次出峡远行写出了第一首绝佳诗篇。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出于报国忧民、平息叛乱的志愿,参加永王李?U幕府。李在争夺帝位中失败,李白受牵累被判流放夜郎(贵州桐梓)。758年十二月,58岁的李白弃妻别子,从浔阳出发,第二次进三峡,走上放逐的坎坷路。从夷陵动身入三峡时,他苦愁交加地吟出《入峡留别龚处士》“……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赠君卷?草,心断竟何言?”当他行至夷陵郡的黄牛岩,吟诵《上三峡》诗篇,远谪流动、度日如年的愁思尽在“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诗行中。过昭君故乡秭归,他在《王昭君》诗中长叹“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当他过屈原故乡秭归时,联想到自己的结局同屈原一样,于是他吟诗道:“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三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公元759年大旱,加上唐肃宗庆祝新立皇太子,下了一道大赦令。此时艰难到达白帝城的李白,得到朝廷的赦书,喜出望外,于是他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再一次东下三峡,驻足夷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千古绝唱的诗篇,成为李白留给三峡最宝贵的遗产。诗中所表现出的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皆达到高上境界,至今无人超越。此次途径夷陵,刚刚经历过人世险恶的李白,还写下:“两岸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楚客莫嫌山势险,世人心更险于山”的诗句,这也许是他在此次得意中对人生失意的嗟叹和教训的总结。
宜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