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化风情

台湾端午习俗

发布时间:2013-10-17 16:07:20

  三峡晚报讯 端午习俗,如门口挂艾草、菖蒲等,起源甚早,唯其重点在禳灾驱邪,只是关乎个人健康福祸,或只具地域意义,并无全民共通共感的情愫。自从加入了包粽子、划龙船,有了纪念屈原的用意后,端午就成为具有人文意涵的节日了。多了这层精神信仰,人们过节的兴致益形昌盛,连带的,许多地方习俗,顺势依附在这个节日而成为普遍的风俗,如挂钟馗像、喝雄黄酒、吃五毒饼。而这个节日也因而变得意义更为丰富、习俗更为多元,得以成为传遍大江南北、流传千古的节庆。

  台湾由于是个移民社会,居民来自中国各地,各种风俗也因此汇聚于此,特别是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的端午节,更融合了中华文化中这个节日的种种传说和习俗,如台湾民间称端午为“五月节”,即与远古民族避邪驱虫有关,殆处于亚热带的台湾,五月时候,蚊虫滋生,在门口插上艾草、菖蒲、榕树叶,或是把香包佩在身上,即象征着可以防虫避疫;又如白蛇传故事随着戏曲跨海来台,深入民心,于是在端午饮雄黄酒以驱妖,台湾百姓也深信不疑。

  另外,因着台湾的历史发展,地方上出现了一些独特的端午习俗,如相传郑成功来到台湾,军队从台南北上,在中部遇到当地平埔族围攻,他们据守在大甲铁砧山上,缺水时,郑成功向天祷告,然后拔出佩剑插入地里,顿时涌出泉水,此时正值端午午时,从此,每年端午节,到铁砧山汲“午时水”就成了当地风俗。

  还有一个习俗非常有趣,民间认为端午当天正午,鸡蛋可以直立起来,到了那天中午,许多人乃都玩起了“立蛋”的游戏,虽然科学家认为鸡蛋能够竖立与端午无关,不过大家在端午的正午,仍会聚精会神试着这个游戏,且真的屡试不爽。

  在台中市,端午节则另有一项非常特殊的活动,那就是――“穿木屐躜鲮鲤”踩街活动。

  据地方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汉人在台湾中部大规模开垦,隶属今日台中市南屯区的犁头店一带,因为地理属于“鲮鲤穴”,风水较佳,开发较早,不过,随着人类的开垦,林野渐渐变成稻田,原来在这里栖息的野兽逐渐绝迹,只剩下穴居的鲮鲤存活,而俗称穿山甲的鲮鲤因有冬眠习惯,常至盛暑仍沉睡不醒,居民认为如果穿山甲没有起来翻土,地方收成就会不好。于是从清朝中叶开始,犁头店的居民在开春之后,就有敲铁盆、打锅盖,吵醒穿山甲的习俗。

  这个习俗沿袭下来,后来演变为在端午节时,居民穿木屐,来回踏地面,期望用巨大声响震醒穿山甲。这种“穿木屐钻鲮鲤”的活动,虽是怀古,却也明显寓有启发居民勤奋工作,求得丰收的意思。

  现今这项习俗已演变为趣味竞赛,每年端午节,先是老老少少大家穿着木屐,踏着脚步,绕着南屯老街,然后四人一组,八只脚穿在两条长长的特制木屐上,用默契与协调合作的精神,玩起竞走游戏,一声声有节奏的木屐声和举步维艰的队伍移动,构成端午另一幅有趣的画面。虽然不见穿山甲醒来,但犁头店居民的怀旧情怀则随着木屐声涌上心头,端午节也增添了热闹气氛和联谊意义。

  近年,台中市文化局将这项“犁头店穿木屐躜鲮鲤”的活动登录为“民俗类文化资产”,冀望这项流传百年、极具民俗价值、又具阐释在地民情风俗和生活特色的活动能长久保存。

  虽然现在的端午习俗,有许多都与纪念屈原无关,但端午节能够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都是因为屈原赋予端午深层的意义,人们心中有屈原,这个节日才能代代相传,所有依附在这个节日的活动或传说、民俗,也因此才能绵绵传播,历久而弥新。( 陈宪仁)

  (编后:台湾明道大学教授、学者陈宪仁先生特在端午节前夕为本报赐稿,今全文刊出,并表谢意。)

宜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