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宜台情缘

梦是台湾

发布时间:2014-04-25 08:49:18

  小时候,对于台湾的印象是小学时读过的一篇文章《日月潭》,至今还能背诵很多的章节。十多岁的时候,家族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爷爷的叔伯兄弟从台湾回来了。解放前,他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从此和家里失去了联系。1949年,他跟随部队去了台湾。部队解散后,他一无所长,先后做过搬运工、修理工、邮差等很多工作,最后,他买了辆车,在台北开起了出租,生活才渐渐安定下来,娶妻生子,在台北扎下了根。回到大陆后,他的很多亲人都不在了,包括父母、兄弟。我的爷爷,也去世50年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父母的坟上嚎啕大哭。他回大陆探亲,带回了台湾的土特产,带回了台北的电风扇、大彩电。这些东西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还是很少见的。他给我们讲当时的台湾,农业的发达,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工业的日新月异。我们一群孩子象听一部童话,眼里满是憧憬。

  历史在不知不觉中跨越了一个世纪,两岸的交流日益频繁。2003年,镇里引进了第一家台资企业――宜昌鸿新食品有限公司,虽然是台资企业,但我们看到的是和我们一样的皮肤一样的头发一样的口音。

  公司的总经理刘家政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可身板依旧硬朗,他和员工穿一样的工作服,和员工聊天,参加员工组织的聚会,参加员工的婚礼,完全的融入感觉他就是一个硬朗的大陆老人,和许许多多的大陆老人一样。然而,他又有些不一样,每次我们拜访他时,泡上一杯普饵或是铁观音,他的话匣子便慢慢打开。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都有着很深的大陆情结,那些搞“台独”的只是少数受人操纵的阴谋家,不能代表所有的台湾人。他们的心是向着大陆的,他们希望大陆兴旺发达,他们也就有了靠山。谈起大陆的农村和农业,他眼里流露出深深的忧虑,那种忧虑让我们看到了责任。但他又充满了信心。他多次提到大陆的农业是大有可为的,国家要培养更多的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农业必须依靠科技,依靠创新才有出路。传统农业必须要转型为现代农业才有出路。他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台湾农业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在他身上,我深深感到,一个台湾人的爱国情结、爱家情结。

  今年,镇里的一位老同志因公去了台湾。回来后,描述了一下台湾的见闻。表面上,台湾没有大陆的热闹、喧嚣,到处是工厂,到处是工地,到处是嘘嘘嚷嚷的人群。相比大陆,台湾更象一座沉睡中的小岛,她温柔、静谧、不施粉黛,而又井然有序。如果把大陆比做活泼泼辣、张扬的少女,那台湾就是温文尔雅而又成熟稳重的少妇。在台北、台东、还有高雄,一座座民居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彰显着建筑的厚重的质感。在这里,时间仿佛停顿下来,老宅的神秘显得分外诱人,一把生锈的铁锁暗示着院子的空置,让人想起很早以前看过一部叫《庭院深深》的电影。铁锁锁住了满园的春色世间的恩怨情仇,铁锁的主人却不知流浪在何方。也许,多年前,他们在这里安家置业,以为终于是有家了。但是,他们的心却飘着,无时无刻,即使是梦里醒来,也在想着隔着海峡的那个叫家的地方。

  台湾的街头满是摩托车,但很少看到闯红灯,路面秩序井然,鲜有大陆很多城市的交通无序。台湾垃圾不落地,即使是乡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显得干净整洁。台湾人说话很柔软,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也会变得怒气全无。在台湾,很多导游司机说出这样感谢的话:“近年台湾经济萧条,如果不是大陆游客,我们很多人还失业呢。。。。我们应该感谢你们!”。

  发达、文明、怀旧、感恩,这四个词是机关这位老同志给我们的台湾印象。

  于是,台湾,成了我心深处长久的期待和向往。不仅,那里有我久未团聚的亲人,还有我梦境中的日月潭、阿里山、台北、基隆,一个个地名如此陌生而又熟悉。梦想,踏上她的土地,让我和她的历史、她的呼吸一起沉淀。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政府 冯万蓉)

宜昌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