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舞龙灯是中国传统的风俗。绥宁的龙灯有很多种,如草龙、布龙、板凳龙等。在这里仅介绍一下绥宁的布龙。龙头是用竹蔑和皮纸扎成的。龙头双眼圆瞪,上生红角,下飘黄须。龙身由一节节画上龙鳞的蔑筒连接而成。每五节用一根长竹竿撑起,供舞龙灯的人抓举。舞龙时,龙身蔑筒内插上点燃的蜡烛,远远望去,灯火通亮,宛如一条游龙翻滚。龙灯有长龙(也称提龙)、短龙之分。长龙,龙身由二十四节组成,长达十余丈。短龙有七至九节。龙头、龙身互不连接。每年腊月,村里都要成立龙灯会,由众会首出面募捐集资,作为舞龙灯(包括唱龙灯戏)的费用。龙灯扎好了,第一次出灯叫“迎春”。这天晚上,龙灯必须游遍全村,家家户户摆上香案,恭候老龙登门贺年,以示迎春接福,图个大吉大利。迎春后,即开始舞龙灯走村串寨,所到之处必须“接龙”。首先,由龙灯会的会首向对方村里下通知,告知龙灯今晚来贵村贺年。接到通知的村子,便在夜晚时分,在村口摆好香案供品等候。龙灯来了,舞龙头的人将龙头摇向香案边,听接龙人致欢迎词,领受鞭炮香火。然后双方说吉利话,致祝辞。这时,龙灯会的司礼笑逐颜开地拱手向主家恭贺新年,祝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家即笑着双手递上红包封。这叫“打包封”(预先将钱放在红纸里包好)。司礼收了包封后,龙灯便绕桌三圈,以示保佑村子里吉祥平安。于是“接龙”仪式结束后,开始贺新屋。村子里建了新屋的人家,都把龙灯接进堂屋盘旋一番,然后打个包封,求龙神保佑合家平安,万事如意。贺完新屋,舞龙开始了。在锣鼓鞭炮声中,龙头龙身龙尾,上翻下摆,翩翩起舞,绕成各种灯明烛亮的形状:有“开四门”式,意为四通八达,财源广进。有“首尾相顾”式,意为年头年尾万事如意。此时,灯游龙卷,令人目不暇接。锣鼓声,唢呐声,喝彩声,鞭炮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舞龙结束。开始演唱龙灯戏或唱龙灯歌,一直闹腾到凌晨。舞龙灯有许多禁忌,从农历正月初一出灯到元宵节后送灯,这期间,必须坚持每晚出灯,即使是下雨天不能外出,也要在屋子里唱一会龙灯歌,以免冷落了龙神。舞龙灯途中经过村子时,龙头龙身内的蜡烛不能熄灭熄灯,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将给对方带来灾难。若两个村子的龙灯在途中相遇,龙头必须摆平以示礼节,否则,便会引起纷争。舞龙灯的习俗,给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色彩,展示了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