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回金银花
隆回金银花以面积大、产量多、质量好而闻名,栽培品种以灰毡忍冬为主,产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全国重点中药材生产基地小沙江。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金银花之乡”之荣誉。隆回是目前被国家命名的两个“中国金银花之乡”之一,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金银花之乡”,2003年面积已发展到28万亩,产量10000吨,稳定在9000吨(干花)以上,占全国总产量60%。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凉血消暑,生津止渴、防病抗癌、减肥降脂、降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2、隆回龙牙百合
龙牙百合被誉为食中珍品,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并具有补肺养阴、清心安神的药用功效。龙牙百合还象征吉祥,象征“百年和合”,是馈赠亲友和祝贺新婚夫妇的最佳礼品。宝庆龙牙百合畅销国际市场,声誉很高,历来受外商欢迎。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lancifdiumthunb)、百合(lilumbrowniifebrowhvarvirdumbaker)、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dc)的干燥肉质鳞片。具有养阴润肺止咳,肖心安神功用;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咯血、肺瘘、虚热、烦噪惊悸、失眠、多梦等;有镇咳、平喘、祛痰、抗疲劳、镇静、催眠、提高免疫力,升高外周白细胞等药理作用。百合是国家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同源的食品。百合有药百合、米百合、菜百合、龙牙百合、虎瓜百合之分,龙牙百合是最名贵的一种,它内含丰富的生物碱,蛋白质、矿质元素等,是食品中的珍品,由于其价格昂贵,被奉为贵族食品。
龙牙百合是隆回县传统名牌产品,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邵阳乡土志载称,“百合邵阳出者,特大而肥美”。隆回原为邵阳西区八乡一镇地域,是百合传统产地。
隆回县龙牙百合的种植规模在八十年代以前常年500-1000亩不等,年产干百合100-250吨,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看好,生产发展较快,近年来种植面积已达8000-10000亩,总3000-4000吨,产值已突破1亿元,进了百合生产的全盛时期。隆回是我国龙牙百合主产区,也是世界龙牙百合集散地。
隆回龙牙百合以其干品瓣形肥大微弯,色泽洁白至宝黄,形似龙牙而著称。目前产品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精选小包装加工、百合精粉加工、百合蓉加工已开始起步,“龙牙牌”龙牙百合已获绿色食品标志。
龙牙百合的销售一是国内大中城市的商业超市,以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为主;二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食用百合是一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国外有华人集中的城市中地方,就是百合的主要消费市场。百合的销售价格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呈起伏上升趋势。
隆回是“龙牙百合”种植最适区,以其优良品质著名全国, 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左右, 年产百合干3000吨左右,产值1.05亿元。
3、隆回三辣
隆回县的“三辣(生姜、辣椒、大蒜)久负盛名。 近年来隆回县食品罐头厂和禹府“三辣”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开发“三辣”加工,在全国18各省市地区持续畅销,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隆回红皮大蒜
隆回大蒜以红皮蒜为主,株高60-70厘米,叶条带披针形,皮株攻能叶6-12片,色深绿,蒜苔长50—70厘米,鳞茎扁球形,外皮紫皮红色,茎瓣(蒜瓣)肥大,一股6-9瓣,纵径3.5-3.8厘米,横径4.5-5厘米,单个蒜球头重30- 41.5克,辛辣味浓,具有香气,品质上等,八十年代港商曾在香港大公报上的版面刑栽四个小字,三个大字:宝庆大蒜香、辣、鲜、隆回红皮大蒜生长期210天左右,九月中、下旬播种,株距2-3市寸,行距6-7市,每667m2,产蒜苔300-4000市斤。
隆回红皮大蒜栽培历史悠久,据隆回县志记载解放初期播放面积87亩—100亩,产量12至13吨,主要分布在隆回山界回族乡与北山乡,北山村回族人集居住地区,具体从什么时间引种栽培,无以考究,据隆回桃花坪清真寺阿言马祥回忆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前他在桃花坪清真寺就吃过牛肉炒蒜苔。并记得当时常有广西客来贩运(当时称宝庆红皮大蒜)。从五十年代来到六十年代来,隆回大生产一直处于300—500亩的水平。七十年代至八十年初,由于外贸组织出口,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八十年种植面积为1607亩,总产290吨,87年5200亩,总产940吨,以后一直维持在4000—7000亩之间,2002年播种面积6600亩,总产1792吨。 隆回大蒜一直以当地销售为主,常有客商到隆回收购贩运往外省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曾由外贸组织过出口,85年曾由港商组织过加工蒜片出口,九十年代本县食品罐头厂组织加工生产的“三辣”罐头,每年用大蒜30—50吨。
5、隆回玉竹
俗名尾参,隆回主产区在七江及以上北面各乡镇,加工制成的玉竹片,主要功能是清凉解热、润肺、润喉、生津止渴、养阴润躁、补中和胃。用玉竹片炖鸡、炖肉、泡茶,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的根茎。主产于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切厚片或段用。
【药性】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应用】
1.肺阴虚证。本品药性甘润,能养肺阴,微寒之品,并略能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干咳少痰、咳血、声音嘶哑等症,常与沙参、麦冬、桑叶等品同用,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治阴虚火炎,咳血,咽干,失音,可与麦冬、地黄、贝母等品同用。
又因本品滋阴而不碍邪,与疏散风热之薄荷、淡豆豉等品同用,治阴虚之体感受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等症,可使发汗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留邪,如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2.胃阴虚证。本品又能养胃阴,清胃热,主治燥伤胃阴,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常与麦冬、沙参等品同用;治胃热津伤之消渴,可与石膏、知母、麦冬、天花粉等品同用,可共收清胃生津之效。
此外,本品还能养心阴,亦略能清心热,还可用于热伤心阴之烦热多汗、惊悸等证,宜与麦冬、酸枣仁等清热养阴安神之品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
2.《日华子本草》:“除烦闷,止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
3.《本草正义》:“治肺胃燥热,津液枯涸,口渴嗌干等症,而胃火炽盛,燥渴消谷,多食易饥者,尤有捷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甾体皂苷(铃兰苦苷、铃兰苷等)、黄酮及其糖苷(槲皮素苷等)、微量元系、氨基酸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尚含粘液质,白屈菜酸、维生素A样物质。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促进实验动物抗体生成,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促进干扰素合成,抑制结核杆菌生长,降血糖,降血脂,缓解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使外周血管和冠脉扩张,延长耐缺氧时间,强心,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以玉竹25g,水煎服,治疗风心病、冠心病或肺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5例,均在用药5~10日内心衰得到控制(科技医讯,1978,11:26);以玉竹、党参等量,共制为丸剂,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辽宁中医杂志1980,1:6)。本品还有用于高血压病、萎缩性胃炎、黄褐斑等疾病的报道。
采用优质大豆、猪肉、猪血等为原料,精工细作烘制而成,具有色亮、味美、香脆可口的特点。
主办单位:邵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