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情深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发布时间:2021-09-09 02:28:48

    我叫陈必昌,1948年出生在湖北省荆州市岑河镇张场乡一个没落的工商业兼地主家庭。1949年父亲离去,大哥又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因这样的家庭背景当时被打入了“另类”,让我的童年背负着政治和生活双重重压,超常的艰苦辛酸伴我渡过了坎坷的幼年和少年。在母亲的爱和德的熏陶下,让我慢慢地养成了好学、多思、勤奋、实干、诚信的良好习惯和做人理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已进入青年,是一个农村棒小伙了,而我的全部家产就只两间茅草屋,床都是门板搁的,一贫如洗的家,想找对象是很难的。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几个四川青年的撮合下,我和一位跟我一样出身不好、家境贫寒,但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奋的重庆市山区姑娘余竹组成家庭。婚后我俩按传统习俗耕作,勤扒苦做、勤俭持家,奋力拼搏了十年,才拼凑了一个非常一般的农家。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党的好政策,给农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对生我养我的江汉平原泗湖复地,对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忙到头还填不饱肚子的老种田模式提出了非议,决心想在种植业上“闹革命”。于是经常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设想,主动去找省畜牧场、运粮湖农场和农科所的农技专家们接触、求教、探讨,经过理论学习、反复实践、不断创新、精心运作,在1983年、1984年创造了一套适合湖区生态的“麦、瓜、稻”种植新模式(即:改两热为三热,在小麦田里套种西瓜,西瓜收后栽晚稻,实现了年亩产1吨粮、万斤瓜,经济效益上1000元好收成)。这一耕作上的创新,经当地政府总结推广,短短几年给当地成千上万农民带来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湖北日报》、《荆州日报》、《湖北科技报》、《湖北电视台》和《农家顾问》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这一科研成果,国家农业部1990年又派专人来此拍摄纪录片“平湖之光”。

    在荣誉面前,我这个不甘寂寞的泥腿子,并没止步。1987年获悉国家计划要在江汉平原农村搞水改,让农民饮用自来水,结束湖区人民常患血吸虫病的信息后,使我联想到自来水管材的需求必然要猛增,针对当时国家钢材短缺,价格昂贵,农民又不富裕等情况,产生了自己创办塑料管材厂给农民提供廉价水管的念头。决心一下,马上去河南、山东等地考察调研,随后就采购设备,引进技术,研究配方,实地试验,到试车投产历时约80天,昌兴塑料管材厂诞生了。产品经有关部门鉴定为合格,很受农民欢迎,市场迅速打开,经常供不应求。从此又带起来一批私营小塑管厂,并发展成为我地的又一新兴产业,为湖区人民加速水改、节约资金、提前告别血吸虫病,增强人民体质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此前后,党和政府先后授予我科技示范户、农业劳动模范、县政协常委、市政协常委、“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职务和荣誉,使我能够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更多的工作。

    1988年我大哥与荆州籍台胞一行48人组成返乡探亲团回到江陵,我以台属的身份在江陵宾馆宴请了他们,我在祝酒词中简介了我的成长和经历,让台胞们真实地感受到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消除了他们原有的某些疑虑。在实地考察了昌兴塑料管材厂后,更认定我是台属中的佼佼者,倍加赞赏。当时台湾中华杂志总编钱江潮先生作《赞必昌君》诗二首以表情怀,该诗后在台湾《中华杂志》正式发表,增加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了解。

    1992年清明前后,我父亲的拜把兄弟、江陵籍台胞吕定邦先生再次返乡探亲,对我的人品、事业、诚信度等诸方面进行了考察,在充分了解和信任我之后,决定投资18万元和我合办针织内衣厂,由我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部运作。协议达成后,我用80多天就完成了建厂房、进设备、引技术、购原材料、招聘员工等一揽子筹建工作,建成了岑河镇首家合资民营针织企业——荆州市昌兴纺织有限公司,并且当年实现产值60万元,利税近10万元。这一惊人的速度和效益令董事长吕定邦先生和他的台湾朋友们无不赞叹大陆政策好。昌兴纺织公司的成功,不但给后来引进台资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又带动了岑河针织内衣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产业群。这为现在建成岑河针织工业园区铺垫了基础。

    1995年,昌兴纺织公司的总资产发展到200万元,就业70余人,产值400万元,利税近40万元,成为台胞在荆州投资最少、效益最好的企业。在经营企业的实践中,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创建和谐企业的思路,经过反复思考与实践,我在企业提出了“消除企业劳资双方传统的雇佣关系,创建人人当老板的和谐企业氛围”的论述。其核心内容是发动职工入股,大家都是股东,采用劳、资、智三方各按一定比例分红的运作模式。当这一构想在省人代会上发言后,蒋祝平省长认为这是为民营企业解决主仆矛盾,增强凝聚力,使之走向辉煌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在应用中完善,使之健康成长。

    随着市场的变化,到2001年昌兴纺织公司再次改组为股份制企业,由我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主导产品由针织转向棉纺,经过近五年的运作,其资产规模已由400万元发展到近2000万元,装机产量由2000锭发展到20000锭,总产值也由300万元发展到3000万元,职工人数由60余人增加到近300人。这一系列的变化表明,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没有不断创新求发展,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昌兴纺织公司的今天。

    “饮水思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十一五”期间,我要抓住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机遇,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积极参与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向在台亲友宣传、介绍家乡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为家乡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的全部才智。

联系地址:荆州市园林东路市委统战部三楼305、306

联系电话:0716-8126935 8810218 邮箱地址:jztwswb2007@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