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情深

泛鹅碑廊记

发布时间:2021-09-09 02:28:48

○吴克计

       仲秋时节,天气凉爽宜人,我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意,在湖北省监利县容城镇拜谒了中国第一座专属海峡两岸书坛昆仲王遐举、王轶猛的大型书法碑廊——泛鹅碑廊。

    王遐举,原名克元,号野农,1909年生,1995年10月30日在北京仙逝,监利县王家门人,历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老干部书画学会顾问、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其父写得一手好字,他自幼受了熏陶,“从吾所好”苦练书法,常临习颜、柳楷书,也学郑板桥。20岁后,学汉碑兼学魏碑,为摒弃字的花俏之习,甚至连应当写的正规行草都完全扔掉不写。过了十多年,到30多岁的时候,直至深得汉、魏字精髓,才重新兼写一些行草。王遐举“师古不泥古”,在潜心研习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铁猛,系王遐举胞弟,1992年生,其大名是胞兄所取,原名克培,别号三力斋主,住在强北,曾任台湾大顺公司及大顺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现任台湾文艺界联谊会召集人,书法学会暨诗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学术院书学研究委员等一大串头衔,以上所举不过与书法、文化事业有关之荦荦大者。书法,于王铁猛是一生之最爱,所以乐此不疲,且幼年获胞兄的提携及指导,扎下了童子功的功夫。他自临贴开始,先学欧体,次习柳字,然后临抚北魏张黑女、石鼓、汉碑等,数十年寒暑无间,如其所言:“书法这门艺术,不能用一个月或一年来作衡量单位,想把字写得像样,一个衡量单位至少要十年,而十年中不可一曝十寒,必须全力以赴”,诚为书坛上有名的三力斋主。三力,寓王轶猛书法从定力、活力、毅力中脱胎于二王及魏晋诸名家的骨髓,自成一格,造诣日新又新,达致出神入化之境。

    王遐举、王轶猛的故乡监利,古称华容,这儿有著名的夏水(即沧浪水)和屈原感赋离骚的地方离湖。江河湖沼,源远流长,名人胜迹,彪炳史册。章华台、华容道、濯缨台,遗迹尚在;春申君、申包胥、伍子胥,千古扬名;诗人墨客、才子名流,更是代代相传。监利这块热土,又孕育了王氏昆仲,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陶冶,美的感化,使其书法特具风格,深受大众欣赏。这对昆仲,分别活跃于京都、台弯,共同享誉海内外书坛。1989年,王轶猛首次返乡探亲,王遐举偕同。阔别四十年,相逢监利故乡,欣慰之情可以想见。监利乡亲众口皆碑,王氏昆仲之书法成就,为社会争得了荣誉,对中国书风影响颇大,尤其对以书画之乡著称的监利书风濡染更深。监利乡人除特聘王氏昆仲为监利书法协会名誉会长外,并拟兴建一座书法碑廊,将其书艺展现于世,弘扬光大,留传后代,造福桑梓。

    自王轶猛第二次返乡的1992年,监利家乡开始筹措资金,广泛征集昆仲手迹,选择碑廊兴建地址,绘制碑廊建设蓝图,采购碑刻优质石料,遍访碑刻之乡挑选技艺超群碑刻人……。经过充分酝酿,紧张筹备,1994年8月6日,第一块碑刻落凿,12月8日,碑刻工程正式举行动工典礼;到1996年7月18日,刻碑180块,1999年4月8日,集文化、艺术、旅游为一体的泛鹅碑廊落成典礼。

    碑廊称泛鹅,盖出羲之爱鹅的典故。王羲之,宇逸少,晋代人,其书法得千变万化之神,对后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深刻影响,被尊为旁辟有鹅池,放鹅观鹅,曾用自书《黄庭经》换山阴道士所养之鹅,千古传为美谈的事,致使鹅与书法关切起来,并寓意书法最高层次之境界。我曾拜读过王遐举自书自作的佳句:“诗酒陶陶逸兴多,离湖垂柳影婆娑;挥毫落纸恂如也,只表乡情不换鹅”。也拜读了王轶猛自作自书的唱和:“三镇从事胜迹多,长江万里自婆娑;吾家逸少传千古,铁画银钩更爱鹅。”足见兄弟俩对鹅钟爱至深。今以“泛鹅”二字命名,意味蕴藉,不失形象,道尽其书艺情怀。

    泛鹅碑廊位于容城古治西门,坐落在荆江大堤脚下。我登上荆江大堤座瞰碑廊,只见佳木幽竹掩映之下,是个丈许高红墙长廊加金煌煌琉璃瓦两面水攒脊屋顶围成的庞大四合院落,院内廊房每隔3米一根木柱及柱础,院落之东入口处为门楼,张挂王轶猛大笔高挥的“泛鹅碑廊”横匾,门楼往西45米之地的廊房正中为一仿古二层楼房的昆仲书艺馆,楼房门前立有照壁墙。整个碑廊,占地6亩余,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具有我们民族的特有风格,又和原有建筑物及景观的风格统一。碑廊南有风景如画的西门渊,杨柳依依,曲池幽荷,鹅群嬉戏。北有闻名湘鄂的监利博物馆,壮丽雄伟,馆名为王遐举亲笔隶书。由西向东而去,是万里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那奔流不息的江水,抒发着炎黄子孙胸中涌起的千秋情愫,显示着碑廊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到此一游,令人真正领悟到中华翰墨之博大精深和王氏昆仲对书法事业的贡献,享尽天下之艺术风流。

    甲在四十年代,王遐举就在祖国南方几省举办个人书画展,影响颇为广泛。此后,历次国内外重要书法展都必请参加。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王遐举书画展,展出作品200幅。展出期间,观者如云,一时成为书坛盛事。他的作品国内许多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国外遍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泰国国王曾亲自请他为之代书“淡浮院”玉匾。王遐举和萧劳、黄苗子、周怀民、秦岭云、潘素、许麟庐、卢光照被世人誉为中国当代书画界八仙,和萧劳、陈叔亮、启功、舒同,也是北京人传说中的京都五大名笔。国内许多名胜古迹,一经他的笔墨点染,无不为之生色。俗话说,京城门匾多,王遐举手书店匾更多,仰首过长街,彼彼可见。1962年、1983年,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致敬信和1985年新落成的武汉黄鹤楼上唐人阎伯里的《黄鹤楼记》,都是王遐举用隶书写成的。这三幅书法艺术珍品是其精心巨作,也是得意之作,受到海内外一致赞赏。1983年9月,王遐举应邀率代表团访问日本,首都东京挂过街横幅标语热烈欢迎,1990年,日本创价学会授予他“富士艺术奖”,表彰其书法之杰出成就。

    王轶猛的书法作品,在海内外展出次数之多,指不胜屈。邀请他去展览的国家,就有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乌拉圭、阿根廷及印度等国,在这些国家中,且已不止一次展出。1972年秋,王轶猛以一幅四尺行书中堂,书写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参加台湾与日本文化交流书展,它从参展的34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象征这次比赛殊荣的银白色大奖座——日本文部大臣首奖。从而蜚声书坛,盛名远播,赢得“商场书圣”之美誉,荣膺古罗马北欧学院社会福利工作学博士、瑞典圣奥拉发大学艺术博士和巴基斯坦自由大学博士,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列入1981年《世界名人录》。这项记录为二十世纪两岸书记家第一人。

    我步入了碑廊,眼前展示的是王氏昆仲的书法世界。徜徉在光彩夺目的碑刻之间,仿佛身入宝山,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廊房右侧,镶嵌王遐举书法碑刻,左侧镶嵌轶猛书法碑刻,分别为60余方,2000余字。廊院之中花木繁茂、峰石回耸、假山重叠、喷泉滴翠,每处景点碑刻林立、高低相间、错落有致、幽雅宁静。碑廊环绕一块一块地细细读来,没有一整天怕是读不完的。因时间短暂,我虽匆匆地看了个梗概,但仍有一种绝妙的艺术享受之感。

    碑廊石刻,王遐举的以隶书行草为多。事实上,王遐举的书法楷、行、草、隶、篆皆工,尤以隶书与行草见长。他的隶书独树一帜,结体稳重生动,草情篆意,劲而不犷,放而不野,厚而不滞,博雅精深,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放射出了贯串古今的气概,堪称当代书坛一绝。行草以凝重求飘逸,以刚劲求潇洒,如行云流水,秀雅清劲,奇正相生,超轶绝伦,极尽汉魏碑的神韵,深为世人所重。

    读王轶猛的书法,备于楷而熔于行草,“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杜、润不肥”,有苍莽沉雄之态,亦饶飘逸洒脱之姿。其书行行有活法,字字俱生动,几有一笔不妄落,笔近而意远者。王轶猛的字,论者有称:不能用体裁和派别来局限它、衡量它,他的清新笔法别有风格,也许有些近于变体,但不失原字的美感。他所写的字纵不落款,大半一看即可指,“这是王字”。行书方面,固然写得潇洒飘逸,特别是疏朗有致,脱去尘俗。至于屏联的字,劲秀有力,骨肉均匀,不泥古,不炫异,纵敛自如,从笔力与气魄中,显现出聪敏豪迈与气节。因此,欣赏王轶猛的字,如入梅林,引人入胜,耐人品题深思。

    泛鹅碑廊,每一块碑刻,每一种书体,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令人受到深刻的启蒙。曾经有许多人要拜王遐举为师学书法,他指出:“不重名师重碑帖”。他童年临帖学书,觉得用大小笔练腕力还不够,居然求街上铁匠师傅打了一支铁笔,悬腕在石砖上练字,四季不辍。据他回忆,他临的碑帖全是石拓的,辨认较难,只是凭自己的聪慧,苦苦求索,苦练精习,才功到大成。王遐举青年和中年时,为临天下碑帖,走南闯北,登泰山,访孔庙,游古刹,举凡宫廷建筑、碑林……凡有古碑之地,都留下他的足迹。他把临碑帖当成一种艺术享受。一次在贵阳,他见到一古庙中一隶书对联,笔势非凡,倾慕之情油然而生,许久不肯离去,反复观赏。当他恍然有悟时,便铺开宣纸润笔试书,灵思飞动,腕下如神,对联跃然纸上,不但字的笔势、结体、布局酷似,更令人称道的是神韵充溢。从此,他的隶书作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继往开来,饶有新意。王遐举不仅能书,也是位诗词、丹青高手,还通史学,对戏曲也颇有研究,只是诗画等方面的造诣被书名所掩罢了。他的碑刻,其题咏的诗词联语,“雄词脱手坚如铸,秀语生花粲若飞”,和他的书画作品一样,刚健清新隽逸潇洒,并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真乃熔碑廊、书法、诗词、刻工四绝于一炉,充分表现了他深厚的“字外功”。

    赏阅廊院景区的碑刻,多为王轶猛作品,如刻石五方的《兰亭序碑》、刻石三方的《礼运大同篇碑》、刻石十方的《容城九景诗碑》,三者风格,书体一致,均完成于1995年。这是王轶猛经过数十年的生活及社会阅历,充实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而形成的独特书法艺术,他也称为自己的系统之作 ,确是难得一见的。早在1962年,近代草圣于右任看到王轶猛的字,当时即说:“这位年轻人书法,笔法遒劲,功力深厚,大可造就”,并建议其练自己的标准草书,将来会有成就。王轶猛对草书虽有研究,但未曾深入,他的想法是怕人家看不懂而不能大众化,反而失去了书法的实用意义。30多年过去,现在果成独门之王了。台湾一位叫崔立权的财界闻人,很多名家墨宝他是应有尽有,但是他的客厅里独悬挂于右老和王轶猛的两幅字。崔先生说:每当坐在客厅独自饮茶,慢慢地欣赏王轶猛的字,心情特别愉快,向上望去,同于右老的字是湖水而流水活活,令人心情与云水一样轻松,忘我于字里行间,欣然不已。

    在博物馆馆的引导下,绕过照壁墙,我最后来到作为昆仲书艺馆的二层楼房。楼内设陈列厅:陈放全国著名书画家赠品,诗书画印艺术品,举办各种艺术展览。珍藏厅:收藏王遐举、王轶猛、王庆云系王遐举之子,1929年生,由于家学渊源,其书法之精妙在中国书坛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界书法家联谊会理事,北京唐人阁书记顾问及湖北省老年书法协会会长。书画艺术厅:研究探讨王氏昆仲父子书法艺术,开展监利书画艺术交流,参与书画学术活动。书艺馆拟将碑廊石刻拓之于纸,再制版印刷发行,以飨中外书法爱好者。

    碑廊泛读,发人幽思。中国书法,绵延达四五千载之久,固为个人个性之所表现,但亦为民族精神之所寄托。透过一个一个矫若游龙,翱翔天宇的碑刻汉字,我深切地领悟到艺术家王氏昆仲的真正品格,及其书法艺术体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大民族凝聚力。虽分住海峡两岸,兄弟俩的艺术追求都是相通的:致力于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在世界光大中华文化。王遐举生前,只要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都不辞劳苦参加。1993年5月,海峡两岸书画家联谊会举办书画展,他病体刚愈也撑着前来剪彩。王轶猛每次回大陆省亲,都要与大陆的书法家切磋交流。1996年,为纪念抗战胜利51周年,美国“中华联谊会”会长、少帅张学良长婿陶鹏飞教授,在山景城美国大厦主持“书画雅集”,致函邀请王轶猛出席,大笔一挥,并盛赞其曾在日本所表现的民族正气。那是数年前日侨的一次盛会,来了许多日本书道家,陶约王前往,进场时,对轶猛大为介绍,使日本人始终不敢动笔,陶鹏飞函称:“想起压倒小鬼的书法界不敢提笔盛况时,念念不忘”。2000年5月6日至14日,王轶猛作品在美“中国画廊”举办个展,迄今他到美国展出已连续14年14次,这是仅有的。

    王氏昆仲都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近些年来,王遐举在大兴安岭火灾、华东水灾、扶贫、希望工程、申办奥运会等赈灾、援助活动中,捐字捐画,以表寸心。王轶猛也是只要听说有灾情,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台湾新竹常有风灾,在“风尘有爱”救济孤老儿童的赈灾活动中,他的一幅字拍卖50万元台币,悉数捐出。1978年5月,王轶猛以34件作品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华文化海外复兴协会”举办的中国书法展,吸引了无数各国人士及华侨前往参观,作品订购一空,他把全部收入捐赠该会,作为推广中华文化活动经费,该理事会特别致赠其“弘扬文化”金牌一面。

    故乡的山水亲情时时萦绕着王氏昆仲。每次回到监利,他们都要为故乡人民尽情书写。王遐举说:“故乡养育了我们,我们应尽力报答家乡人民。”王轶猛的每幅墨宝落款处均署“荆南王轶猛”,还有一方“荆南人士”印章,以志根在监利,情在监利。尤令他终身铭感的是,濒临长江下荆江百余里的故乡人民世世代代防治江患形成的不惧横逆、长于组织、未雨绸缪及善处逆增的四大特性。他曾在著名的散文《月是故乡明》里写道:这“四大特性是任何想成功立业者所必具的基本条件。至于本人,自认虽也具有此四大特性,但可惜为量不多,我知道这是由于离乡太早的缘故。不过,就算仅有幼年感受到的一点点,已足以使我一生为一个监利县的县民为荣。”所以,兄弟俩第一次返乡,当场挥毫泼墨,王遐举写的是“故乡情深”四个隶书大字,王轶猛写的是“我们爱监利”五个行书大字,其赤诚之心,爱乡之情,跃然纸上。于今,监利家乡建成泛鹅碑廊,把王氏昆仲书法艺术在石碑上表现出来,流传下去,这不仅仅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一座教育时人、启迪后人的精神文明丰碑。泛鹅碑廊,监利首创,开山之功,诚不可没。

(原载《世纪行》杂志,并《两岸关系》、《书法赏评》杂志,台湾《国花》、《书友》杂志, 《湖北文献》)

联系地址:荆州市园林东路市委统战部三楼305、306

联系电话:0716-8126935 8810218 邮箱地址:jztwswb2007@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