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情深

小人物 大作家 老乡亲

发布时间:2021-09-09 02:28:49

○吴克计

    2月23日,是台湾监利籍著名作家邹郎先生逝世忌辰。兹谨城敬地称呼一声:邹郎先生,我们深切怀念您。回想2月23日前,邹先生曾寄我小简说道:“弟将于本年四月回乡,并打算在北京或监利设写作间,藉大陆的低消费生活安静完成台北和香港两地的著作合约,届时当可把盏长叙也”。在盼望邹郎先生还乡之中,不断竟收寄到一纸先生逝世的讣闻,禁不住悲从中来,除默祷遥祝先生安息天国外,旋即与家乡朱期灿、鲁萍庵、杨渭滨、曾铮诸先生寄去一幅挽联表示哀悼:

    情系容城故里,忆鸡窗励志,虎帐谈兵,艰辛备当时,往事提来犹有泪;梦惊海峡彼岸,叹良医少方,文星绝笔,悲痛际此日,哲人归去已无诗。

    邹先生于世,向以“小人物”自称。他曾为文戏谑地说:“有道是‘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跟这两样可爱东西都结不上缘份的人,名之曰小人物,谁曰不宜?”其实,“小人物”原本不小,至少在台湾说邹先生是个名作家不会有人否认。于今,由台湾龙承文化公司会商北京团结出版社、台湾远流出版社、香港星辉图书出版社出版,台湾长江电脑排版公司印制的邹郎文集(全集),已汇编为小说、文史、文荟、戏剧四大类共八种200部。其作品极富东方文化色彩,洋溢中华民族精神,深受海内外读者爱戴。他生前曾致书家乡,拟在家乡捐建图书馆,捐赠图书10万册,籍表对祖地、故土、乡亲的无限深情。

    邹郎先生,1923年7月23日生于湖北容城故里,幼承庭训,书香传家。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文科,从事自由新闻职业,有文坛怪杰之称;祖父曾留学日本,专攻司法,归来担任金陵高级审判厅厅长,是我国早期民法五人起草小组成员之一。邹郎先入华粹、国光小学就读,抗战从中学投笔从戎,在父亲“没有国哪有家”的思想鼓舞下,远涉四川成都,入陆军官校十九期,毕业后即加入长沙保卫战负伤,旋抗战胜利复员,又辗转香港去台湾,从事职业性的埋首著述,著作等身。其前期作品,以抗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为主,2000万言。自1968年,则掉转笔锋,发表了200多万字挟击时弊的硬性文章。1973年,他年届五十,迁于台北市郊“觉园”,自称“觉园居士”,醉心祖国文史,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与中国历史、教育、文学、艺术的渊源和关系,有关著述甚丰。正如去台立法委员、新闻界之卜少夫老先生所称:邹郎有十九般武艺。否则,断无如此建树。

    在邹郎先生的200部著作中,以小说36部为先,享有中国抗战小说之王的美誉。小说《杨子江风云》分上、中、下三册,50万言,青现“监利县的抗战故事”。邹先生以小说纪念抗战,怀念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抗战精神,他说:“我不会错写我的故乡的每一个地点,自然,我更不会错记发生在我的故乡的每一个故事。直到如今,令我记忆犹新,而且能从犹新的记忆中,唤起往昔的欢呼和悲号情绪以及那些成功成仁的英雄故事”。由于小说本身描写了家乡军民智勇双全、赴汤蹈火、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所以该书在台湾倍受欢迎。这是他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间谍小说中最精彩的一部,在海外曾再版27次。在大陆,受邹先生委托,经联系,1989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曾由李翰祥导演,台湾“一后四帝十二头牌”,及数十位名演员联合主演同名电演,还改编为60集电视剧,均引起过轰动,先后荣获“金马奖”、“金钟奖”、“亚洲影展奖”。监利县亦因而名扬台湾,所有在台监利乡亲,莫不为此感到无上光荣。监利旅台同乡会曾于1987年在台北市召开全体理、监事会,当场致赠“容城之光”奖牌一面,作为表彰,以示庆贺。有几位现已成名的作家,以前向邹郎求教过写作“秘诀”,他毫不保留地说:“学识和知识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为了寻求活水源头,势必拾步高山,步入绵亘不断万年长青的中国文化丛林,站在这里着笔描述华夏儿女迎接侵略战争的艺术造诣和奋斗精神,才能使读者看得见飞瀑怒涛的壮景,听得到高山滚鼓的声音”。

    邹郎先生秉性刚直。这种性格,从他著作里表现出来的是“为国家说真话”。60年代末,他眼看中国文化将被蛀蚀,偏安局面亦将难保,创办政论性刊物《文化旗》,写了大量针砭时弊的文章。他的文笔犀利,嘻笑怒骂,无不掷地有声,其目标和对象直指:勾结外国,出卖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贩子;唛踏中华固有文化,妍媚外国风流文化的假洋鬼子;领导岛内文化堕落的新闻恶霸;伤害中华文化的丑恶分子;腐蚀中华文化的黄黑色新闻和书刊。因此,发行不久赢得了胡秋原、卜少夫等不少人的响应。其中一篇文章涉及文字官司,几欲入狱。此间,其鬓发全白,牙龄被夜半烧酒和香烟剥落了大半,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邹先生在官司结案之后,曾以一首几乎打油的七言诗感怀了自己的心迹:

    “许是活得不耐烦,要与妖邪论短长。为了五年文化旗,几乎闻到牢饭香。”

    但不久,他以一首《钗头凤》新词表达了自己继续写作的意志和雄心:

    “婆娑舞,雷霆鼓。风流骚坛五十五。世道蛊,诗书补。一笔文章。几把阔斧。虎!虎!虎!”

    1993年,邹郎在病中曾作白话诗的墓志铭:“我生好比一面旗,一面走着,一面打着,一步一步来到这里。”俟身体稍有复元又开始写作,并新写了书记的自书联:

    “几根傲骨撑天地,一盏孤灯绣诗文。”

    并自谓“仍然是台湾三家晚报的副总方笔,三家大型双周惠的总编和专栏作家”,“人格、文格、性格一直不变”。1986年,他在香港《新闻天地》发表《人道,您在哪里?》的文章,批评国民党当局不顾人道亲情,禁止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文章说,考中国内乱史,从春秋战国和五胡乱华,乃至隋唐五代,就是抗日战争八年,也从未禁止中国人互相往来。国共战争之初,不但人民通行两区,而且还能通邮。如今台湾当局“却一再禁止留在台湾大陆籍人士回乡探亲,其用心何在?真是令人匪夷所思!这种不人道的禁止,将来在民史上必是最羞耻的一页”。其文反响强烈,新华社香港为之发了电讯。

    邹先生的心田时刻萦系着故乡的根,他的著作中充盈故乡泥土芬芳。也是在根据自己的一部抗战小说改编的电影里,他用监利家乡一支民歌小调作插曲,以故乡的歌,唤回家乡的亲切,倍受欢迎。1985年,在台湾有限制地开放到大陆探亲前,邹先生就别开生面地举办了一场海峡两岸家庭演唱会,成为当时两岸交流中的一件新鲜事。多少年来,他一直想听听家乡亲人的声音,与家乡亲人通电话,进而把从大陆辗转带到台湾的录有家人乡音亲情的磁带加以编辑,制作合成海峡两岸家庭演唱会实况录间,又辗转带回家乡。海峡两岸家庭演唱会由12个节目组成,内容有荆州花鼓、渔鼓道情、电影插曲、京戏唱段,节目中穿插家人间,特别是母子间的祝愿。分居海峡两岸的一家14口人都表演节目。邹先生在演唱会中叙说乡情,唱起故乡三棒鼓小调。他似在一面唱,一面流泪。果然乡音一曲泪满腮,他说:“我唱不下去了”,“在擦眼泪”,“我虔诚地为家乡家人祝福”。同年,他刻意选用家乡鲁萍庵、朱期灿合作的书画作最新巨著《中国历代兴亡史通鉴》的封面。该书以新的史观,新的述史方法,广泛周祥地考证评注历代兴亡。新著出版后,立即赠送一部给自己的家乡。他说:“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盼望中国早日统一,给我一个东篱茅舍,平平安安地完成500万言的《中国文史通典》,留给后学者节省时间精力去谈多于山海的中国文学历史古籍。”

    对于桑梓建设事业,邹先生生前系念不已。1992年7月,他在给家乡的信中说:“三峡水坝建成后,监利一带中游是受益最大的,二十年后,如果监利能加强水陆交通建设,将来必为长江中游的重镇,前途无穷,只可惜我是看不到了,不知道监利人有此见识否?”是年底,先生又来信说:“由于三峡建坝,台湾塑料公司老板王永庆已决定投资长江中游,我县只要能争取一个开发点,水际码头都是该公司出资兴建,有空不妨先打听打听看看我县有什么条件争得一席之地。人事方面,我是能使得上力的,该公司王老板的内务总管杨陵园宪君那是我四维路同3楼20多年的老邻居。”这表达了先生以实际行动促进家乡经济发展的志趣。受先生启发,我透过台湾《中国晨报》为家乡招商说:“湖北监利县曾因《扬子江风云》一片名扬台湾,,如今,监利县真诚希望台湾媒体在台湾广为宣导监利投资环境、有关政策、投资项目等,招引台商来《扬子江风云》所在县监利投资,惠及两岸共同发财。”1992年,是监利县台资企业兴起的一年,到现在全县台资企业已发展到5家,抚今追昔,这无疑有邹郎先生的一片赤诚。(原载《长江日报》)

联系地址:荆州市园林东路市委统战部三楼305、306

联系电话:0716-8126935 8810218 邮箱地址:jztwswb2007@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