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黔台交流

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奋进“十四五”走进六盘水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22-11-14 15:50:12

  八月的盛夏,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此时,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贵州六盘水,却依然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2022年8月24日至29日,来自台湾东森电视台、TVBS、华夏经纬网、央视网、海峡之声、中国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贵州分社和六盘水市级有关媒体等17家媒体21名媒体人,参加了贵州省台办和六盘水台办共同主办的“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奋进‘十四五’走进六盘水”活动,走进中国凉都·六盘水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访拍摄,以媒体人视角近距离感受“三线”精神,见证“三变”改革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台湾同胞讲述“凉都”好故事,传递“凉都”好声音。

  两岸媒体先后深入六枝特区落别乡、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钟山区月照攀岩小镇、贵州百特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梅花山旅游度假区、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水城区米箩镇润永恒猕猴桃基地、野玉海彝族风情街、千户彝寨、悬崖酒店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全方位感知六盘水。

两岸媒体在贵州润永恒猕猴桃种植基地采访拍摄

  多角度展示奋进中的六盘水

  6天的采访拍摄,全方位报道六盘水这座“三线”城市从“江南煤都”到“生态绿都”的蝶变之路,见证了六盘水转型发展的新变化、新风貌,尤其是六盘水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近年来由“三变”改革带来的经济社会历史性巨变,给采访团成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中国新闻网以“台湾媒体人看贵州:好山好水之下特别惊艳”进行了报道。台湾TVBS电视台记者陈相如在实地采访贵州润永恒猕猴桃种植基地后说:“在这么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山上面,可以开发出这么大面积的种植业,是很厉害的,而且这些都是属于高经济价值的,就乡村振兴或者是扶贫来讲,其实它需要的是一段比较漫长的时间,但是如果你一旦加注了一些高经济作物的东西进来以后,它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然后把这个就是脱贫的速度再加快一点。”

两岸媒体采访拍摄非遗文化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

  多方位呈现了非遗文化魅力

  本次采访活动中,六盘水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给两岸媒体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在六枝特区落别乡采访时,六枝特区精心安排参观落别乡牛角布依族民俗博物馆,两岸媒体观看长角苗、布依族原生态歌舞展演,采访长角苗寨老,深深吸引了两岸媒体采访团成员,他们纷纷用镜头和文字深入细致地挖掘当地的长角苗文化。台湾TVBS记者陈相如惊叹于长角苗妇女在头饰中留有祖祖辈辈的一丝头发,觉得传承的意义很大,她表示,如何把传统民俗文化保留下去,是两岸都很重视的话题。在六枝特区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采访团一波接着一波簇拥在非遗文化传承人韦厚珍周围,倾听她讲述非遗文化传承故事。“她想起妈妈织的衣服,讲着讲着就落泪了,我能理解她怀念母亲、想将手艺传承下去的心情。”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黄圆媛在采访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韦厚珍后,仍久久不能平静。

两岸媒体参观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多维度显现“三线精神”时代内涵

  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采访时,两岸媒体通过大量三线建设的珍贵图片、文献、文物资料,了解到“三线”创业者的精神风貌,两岸媒体感叹:正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就了今天的六盘水,造就了贵州发展的奇迹。“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60年前艰苦创业的号召与云集,无私奉献的呼唤与响应,今天仍在六盘水的山山水水间回荡,仍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里回响,它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创业者,永远热爱,永远奋斗,永远感动,永远年轻。两岸媒体采访贵州三线讲述博物馆“金牌讲解员”欧锦时,她动情地说道:前两天在一次“红领巾讲解员”培训上,一个小小讲解员代表新时代的年轻人、初升的太阳为“三线”精神写下新的注脚:“没有无私奉献的艰苦创业是无用的;没有无私奉献的勇于创新是懒惰的;没有无私奉献的团结协作是表面的。”这些话语感动着每一位在场的媒体记者。

两岸媒体在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拍摄

  多层次关注两岸企业发展

  两岸媒体此次采访关注了六盘水市铝产业发展,来到贵州十九度铝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行政副总袁政向两岸媒体讲述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他说:“建成以来,公司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期项目建成以来,公司年营收超过15亿元人民币,带动周边就业岗位400余个。袁政介绍:“今年我们打算努努力、加把劲,争取突破20亿元。”“十九度铝业”得名的由来,既是“中国凉都·六盘水”19℃的夏天,也是正式建成那一年、党的十九大的引领,袁政说,“更是我们对‘十分质量保证’的信心,对长久合作的追求。”台资企业和台胞在六盘水发展情况是两岸媒体关注的焦点,两岸媒体走进台资企业——贵州百特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钟山区保华镇海螺旺斯香药草种植基地,采访了项目负责人和参与基地生产的当地农户,并在明湖小馆视频连线采访了公司董事长李国泰。李国泰先生分享了自己到大陆投资的愿望,当媒体问道为什么会选择贵州发展香药草种植时,李国泰表示:自己从小跟着父亲一起在故乡台东种植药草,但受限于台湾土地较小,2017年发现贵州也属多山且与台湾类似,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色,以及两岸在这块原料市场几乎空白,拥有广大市场潜力。多方考察后,最终选址在六盘山市钟山区海螺村,该地海拔超过2000米,非常适合各种芳香作物种植。未来计划将基地打造成为集农业生产、生态观光、科技示范、康养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台湾媒体人一致表示,想不到台湾的农业落地贵州后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取得了新的发展,期待台湾企业在大陆能有更多的合作成果。《中国时报》记者吴泓勋说:“其实我真的没有想到,贵州可以种香草药,而且这个高海拔,我觉得就应和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概念,(当地)一直有在持续导入这个概念去寻找发展的可能性,而且我觉得以现在的各种发展下,之后成熟之后,可以再考虑再拓展一些文旅观光的部分。”中国新闻网以“两岸媒体人聚焦乡村产业振兴:贵州六盘水台企有作为”报道后,中央统战部官网进行了转载。

  多形式领略少数民族文化魅力

  本次采访活动,结合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文化特点,采访团参观了水城农民画、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千户彝寨,体验拦门酒、竹竿舞、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与当地同胞一起体验篝火晚会。在六枝特区落别乡,梭戛“箐苗”展演现场她们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两岸媒体人感叹:当地通过采取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措施,让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得以不断的释放。在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采访了,第一代“水城农民画”代表人徐承贵的传承人、公司总经理,徐源。了解到了公司通过打好‘农民画+文创’这张牌,用文创产业带动一部分人脱贫致富的过程,两岸记者被这些精美而富有特色的文创产品所吸引,不少媒体人还购买了自己心仪的产品。走进水城区玉舍镇海坪彝族风情小镇,少数民族同胞“拦门酒”让两岸媒体应接不暇。“彝族民众太热情了,进门就让我喝了三碗酒,应该是米酒,酸酸甜甜的还挺好喝。”彝族同胞的热情给中国时报的记者吴泓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泓勋介绍,在台湾的原住民里也有酿米酒的习俗。在小镇上,互动与体验深深吸引着两岸媒体,彝族少女跟着竹竿的碰击节奏,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在竹竿间进退跳跃。东森电视台记者黄圆媛换上了彝族服饰,在小镇体验了一回竹竿舞。“这舞看着简单,其实很难”。黄圆媛在尝试失败后感叹道。两岸媒体还参观了彝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两岸媒体在参观后深刻感受到:“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得到很好的保护。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据统计,本次活动两岸媒体共向全球渠道播发文、图、视频、多媒体、直播等稿件76篇次,累计获得阅读量达2200余万人次。其中境外发布稿件11篇次,累计获得阅读量450万人次。另外,岛内播出活动新闻,收视人群达470万人次。台湾tvbs电视在于8月31日晚间黄金新闻档播出活动新闻,为同时段新闻收视率最高(0.27)。台湾东森电视台在《海峡拼经济》栏目播出视频新闻,收视人群达300万人次。台湾中国时报累计发布稿件《台企落脚贵州 打造最高海拔芳香植物基地》《中国凉都 贵州六盘水市发避暑财》《贵州取经台湾农会 建红心奇异果品牌》3篇,传播效果显著。央视网、华夏经纬网等活动受邀大陆媒体分别发布活动新闻9篇。中国日报计划围绕六盘水的城市生态转型成果,作为贵州“黄金10年”发展的缩影纳入二十大系列报道,在国庆期间整版刊发。中新社贵州分社积极协助本次活动宣传策划,在各平台累计发布文、图、视频稿件11篇,阅读量超过300万;开通微博话题栏目#两岸媒体多彩贵州行,海峡之声等受邀媒体积极参与话题,累计阅读量达1218万次。两岸媒体人利用自身优势,用生动的文字、鲜活的图片以及精美的短视频,将六盘水市的工业经济、农业产业、旅游文化、非遗传承、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展示,呈现了中国凉都·六盘水多彩魅力。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