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湖南湘江新区:年轻人种地,易如反掌

发布时间:2024-07-15 18:56:2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曹盛家

随着农业种植综艺《种地吧》少年篇2的持续爆火,“年轻人流行辞职去种地”话题登上热搜,人们对“农民”“种田”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传统意义上“光鲜亮丽”的工作岗位,回村种地成为年轻人的职业新路线。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数据的背后,是一场年轻人与新农村的“双向奔赴”。

发放惠农补贴引导年轻人返乡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持,他们辛勤劳作、勤劳耕种,为国家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地都实施了一系列农村种地补贴政策,让农民们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激发年轻人返乡种地的热情和积极性。

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落实惠农补贴发放。为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该局制定并下发实施方案,对补贴对象、面积、标准等信息进行全面核查和公示,确保耕地地力保护、农业生产、粮食价格、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精准投放和公开透明。

“我们基地种植了400亩水稻,去年领到了数万元的惠农补贴资金。”来自湖南雨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文滟高兴地说,“这个政策很好,大家种田更有动力了。”

湖南雨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文滟

据统计,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发放惠农补贴资金四项,其中耕地地力补贴发放1799.03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发放92.84万元,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发放388.78万元,农业购置补贴发放116万元,新区还配套了1500万用于扶持粮食生产,鼓励种粮。2024年,湖南湘江新区耕地地力补贴发放1392.54万元。

提升农田基础确保无后顾之忧

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高标农田、小农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很多农村地区也有条件实现年轻人的梦想,为他们种地提供越来越大的空间和机会。现在,年轻人回到农村成为“新农人”,已不再是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机械化种植到规模化养殖,都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年轻人“回得去”,更“留得住、干得好”。

为助力农业生产,湖南湘江新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小农水建设,2023年-2024年,已完成5个集中育秧中心建设,面积2.81万平方米,可服务大田7800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6万亩;建设“小农水”项目25个;大力推广水稻、油菜机械化栽植,确保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保持较高水平,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善,让我们的耕地变好了、产量变高了、效率提升了,每亩可以实现增产增收100-150斤。”白箬铺镇37岁的农户文旭笑着说。

开展农技指导助农增收有保障

当谁来种地已解决,怎么种地就成为了关键所在。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证明,利用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是农业生产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越来越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支撑,农业才会向着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前段时间持续暴雨天气,对水稻生产和蔬菜种植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多亏专家们及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我们科学止损。”来自含浦街道34岁的种粮大户陈亚军介绍,“除了线下指导,线上也能随时和专家教授们取得联系,还有农业科技特派员帮助我们提高种田效益、促进稳定增收。”

2024年以来,湖南湘江新区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农技指导,组织农办主任、种粮大户150余人开展了春耕生产暨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培训会,聘请教授、专家就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方面进行指导。多次组织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唐启源、市“四高”技术指导组奔赴各街镇集中育秧中心、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粮食生产。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向往的生活

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建设美丽乡村才能让乡村真正能留得住人。从“待不住”到“舒心住”,得益于蓝天碧水擦亮的生态底色;从“走出去”到“雁归来”,归功于绿水青山提升的幸福成色。

走进湖南湘江新区乡村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和井井有条的屋舍。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提升行动”当中,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绘就天蓝、地净、水清的乡村底色。2022年-2023年,湖南湘江新区连续两年被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县市区。

目前,湘江新区和美乡村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居全市前列。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