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一生功勋卓著,曾被赠予两颗“星星”。一颗,是被命名为“周光召星”的小行星,悬挂在宇宙星空;另一颗,是一枚刻有五星、长城、橄榄枝、光芒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列在宁乡市第一中学校史馆内。
宁乡,是周光召的故乡。他出生于宁乡双江口镇,在此度过了幼年时光。当周光召逝世的消息传来,故乡的人们陷入无尽思念中。
赤子之心,赠予家乡“镇校之宝”
“听到这个消息,我备感悲痛。我们失去了一位慈祥的长者……”时任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欧阳才 仍记得与周光召初次见面的点点滴滴。
那是2003年,75岁的周光召决定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在备选的众多名校中,他选择了宁乡一中。
捐赠当天,周光召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着学校礼堂里3000多名年轻学子,他讲起一个故事:“我曾在火车站看到一位母亲送别参军的儿子。儿子说:‘娘,我到部队后,一定要买样好东西寄给您!’母亲说:‘儿啊,娘什么都不想要,只想你把军功章寄回。’”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就是周光召的军功章。他深深记着这位母亲的话,也记着魂牵梦绕的家乡:“过去,我对宁乡没做过什么贡献。所以,我决定把我这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回报宁乡父老对我的厚爱。让‘两弹一星’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壮大。”
当欧阳才接过周光召递来的勋章,肩上担子重如千钧。
刘平伟当时是高三学生,听着周光召在台上讲述原子弹诞生的故事,看着那枚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勋章,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
现在,刘平伟已是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聚合所所长,致力于攻关新材料“卡脖子”技术,见识过无数高端材料。但当年那枚金光灿灿的勋章,仍是他记忆中最亮、最闪的珍藏。
“那年我读高二,见到周光召院士,是我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在那之后,我才立下为国读书的理想。”湖南科技大学教师谢文回忆。
捐赠仪式后,欧阳才以为很难有机会再见周光召。没想到几年后,周光召回到湖南,主动找人联系欧阳才。
“一见面,周院士握着我的手,第一句话就是问一中的孩子怎么样。”欧阳才记得,在听说年轻学子取得了好成绩时,周光召笑容满面,高兴不已。
后来,欧阳才又多次去北京拜访,周光召均热情接待。
“他最挂念学生的成长,多次嘱咐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欧阳才回忆,虽因身体原因,见面次数渐少,但周光召每年都会询问学生情况,对学校的关心从未间断。
为国为民,点亮学子精神之光
“我还记得入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在校史馆参观‘两弹一星’勋章,我感觉十分振奋,心想要以周院士为榜样。”张敏是宁乡一中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历史教师,“‘两弹一星’精神,是一中学子的入校第一课,也是人生必修课。”
成为老师后,她将周光召的故事融入思政课堂、班会活动等。
在一次“为什么要读书”主题班会讨论中,学生蔡胜男发言:“周光召院士将勋章捐献给学校,是对我们极大的勉励。 我们读书也不能只为自己,至少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哪怕一丁点的贡献,才算实现了自我价值。”
后来,蔡胜男考取了湘潭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踏上了自己的人生追梦之旅。
“‘两弹一星’精神对学校而言,是宝贵的财富,我们会继续上好这堂课。”宁乡市第一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戴晓成介绍,受“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宁乡一中近年来涌现出湖南圣湘生物创始人戴立忠、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黄高、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国大陆学生第一人何江等优秀校友。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考入与航空航天相关的高等院校,毕业后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卓有成效。
在湖南,周光召不仅仅影响着宁乡的学子。
从2018年起,湖南师范大学设立“周光召班”,每年面向物理学专业新生选拔30人,首届“周光召班”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比率达69.6%。
如今,“周光召班”已入选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并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学生在评奖评优、创新竞赛、项目申报中表现突出,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0余项,主持或参与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课题130余项,还有大学本科学生在国际著名天体物理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