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为何高光不断?

发布时间:2024-10-21 18:22: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立 江河

10月10日,在中法环境月华中地区首场活动“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开幕式上,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尚斌,为省地质博物馆授“国家一级博物馆”牌。此前,中国博物馆协会在2024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开幕式上正式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名单,省地质博物馆榜上有名。

继获评“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百强热门博物馆自然科学类馆前30”之后,省地质博物馆又一次获得重大奖项。它为何能屡获大奖、高光不断?

以历史底蕴之厚,汇科研成果之博

省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而建馆史可追溯至1927年,由一间标本陈列储藏室到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蜕变,背后是97年的砥砺奋进。

作为全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最早以矿晶收藏展示为特色的博物馆,省地质博物馆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古生物化石保护与研究,并始终围绕“开展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采掘、整理、研究及保护工作,承担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估任务”这项职能,积极开展全省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及保护利用研究。

近年来,省地质博物馆成功申报并实施了“湖南大熊猫化石研究”“自然资源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方法研究”“湖南省自然资源科学教育课程研究”等三?余项古生物、陈列展览、博物馆管理及科普教育相关研究项?,发表了《芙蓉国里走出的芙蓉龙》《潇湘现华彩 山水又重逢》等文章,编写并出版了“湖南古生物研究进展”系列专著、“大问地球”系列丛书等科研成果科普化书籍。

以藏品资源之盛,展地学文化之深

从恐龙的足迹到古生物的奇观,从矿石的斑斓到岩层的奥秘,省地质博物馆近2万件藏品,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地球的过往与未来。

立足湖南特色,面向观众需求,省地质博物馆围绕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以“精彩潇湘,美哉自然”为常设展览主题,从“宇宙浩瀚之美”“资源厚重之美”“山水造化之美”“生命演进之美”“矿晶神奇之美”“地理空间之美”六个部分打造博物馆基本陈列内容体系。

馆内藏品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宝玉石、地质文物,及其他具有重要典藏价值的实物地质遗迹标本为主,馆藏矿物晶体标本的种类、数量、品质、展出规模和系统性等均在国内首屈一指。

依据这一优势,省地质博物馆以矿物晶体和宝玉石为核心,精心打造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矿物晶体展示体系。采用全方位、场景化多种手段相融合的展示手段,以丰富的地质标本,特别是湖南丰富的矿物晶体标本,讲好湖南 “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的故事,让观众在探索中寻找自然规律,在欣赏中感受自然奇迹,从而深层次理解自然资源、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入驻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上线AR眼镜智慧讲解服务,省地质博物馆始终在探索如何让藏品资源“活起来”,让更多观众沉浸式、立体式地感知展品,感受自然资源文化。

以展陈内容之丰,彰潇湘自然之美

2021年6月,《百年奋进 壮阔自然——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展》举办,全画卷式地展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湖南各时期自然资源事业与时俱进、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担当奉献的壮阔历程。特展累计接待团队167批次,累计观展人数超30万人次,推出特展人物专访系列视频9部,各类报道阅读量超1000万,覆盖人群超2000万。

省地质博物馆深挖自然资源工作实效,不断创新展览模式,在保证基本陈列的展示效果之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策划临时展览。近三年,省地质博物馆成功举办了“稻花香里说丰年——湖南省耕地保护专题展”和“奔月之路”人类探月的浪漫旅行——六一儿童节特展等近20场主题展览,涵盖耕地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充分发挥宣传自然资源工作的优势职能。

“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繁星绮梦——16-20世纪典藏珍品艺术展”“消失的湖南大熊猫展览”、“国家安全日”专题展览、“龙行龘龘 福满潇湘”特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对外交流合作模式,省地质博物馆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国家博物馆、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衡阳市博物馆、荟聚商场等联合办展,吸引了众多观众。

“人间最美是稻田”耕地保护专题展览是全国首个省级耕地保护专题展览,宣传视频《稻花乡里说丰年》在首届自然资源文化创意大赛中,荣获“视觉类优秀奖”。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省地质博物馆并凭借对湖湘自然资源文化的全方位展示荣获了本届博博会“最佳展示奖 ”铜奖。

以科普教育之力,扬地博特色之帆

“湖南省古生物大讲坛”“科普大讲堂”“地小博奇妙夜”“地小博宣讲团”“地小博实验站”“国际熊猫日学术主题论坛”“湖南省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项项活动,是一次次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的探索。

省地质博物馆充分发挥科普办职能,推动科普教育走深走实。主办的湖南省自然资源科普创作大赛,在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联盟成立仪式上,入选16项自然科学素养类社会竞赛活动“白名单”。

作为全省最早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场馆之一,省地质博物馆始终以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己任,利用科普教育基地优势,年均推出超过300场科普活动,深度服务近3万青少年。推出了“科普小学员”“文明劝导员”“博物馆奇妙夜”等多种实践活动;研究设计了《远古小强——三叶虫》《地心游记》《小小宝石鉴定师》等具有博物馆特色的STEM和STEAM教育课程。其中,“地小博奇妙夜”活动多次被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

加强馆校合作共建,省地质博物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辅助全省中小学生学科教育开发应用,与多所学校签订“馆校联盟”合作协议。《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校联盟助推‘双减’精品课程试点项?”》成功申报了科协湖南省2023年度国家“基层科普?动计划”中的“科普资源助推‘双减’项目”。

科学因普及而有力量,梦想被点燃才会绚丽。省地质博物馆通过“自然资源送科普进老区”专项活动,将科普课程、科普展览、科普书籍送入老区,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科普知识和学习资源,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最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宣传机制之活,拓科普阵地之广

代言人“地小博”早早“上岗”;成立“地博之友”;打造与外部品牌的“梦幻联动”……省地质博物馆始终致力于让宣传与科普进一步贴近公众。

为拓宽宣传渠道,省地质博物馆不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运营全方位自媒体网络矩阵。以官网、官微、官抖、官博等为核心,入驻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持续运营,打造“群众身边的博物馆”。目前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100万,蝉联湖南省自然资源政务微信排行榜第一。

通过与新华网、自然资源报、湖南卫视、芒果TV等媒体平台合作,省地质博物馆利用微视频、直播、图文、H5、图解、动漫等方式开展自然资源科普教育,传播自然资源“好声音”。每年在国家级和省级主流媒体发稿近200篇,全媒体关注有效覆盖全国近三亿人。

以文创产品之精,造品牌形象之新

矿物会说话吗?宝石是否有灵性?矿物遇见湘绣,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近年来,省地质博物馆活化博物馆文创经营模式,依据自身特点,加强品牌联动,陆续推出科普文创《神奇的矿物会说话》、宝石文创“重逢”、自然资源科普湘绣文创“晶·彩”水硅钒钙湘绣团扇等观众喜闻乐见的系列产品。开发的地小博、微路客、芙蓉龙等多个高品质、独具号召力的公益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立足馆藏资源特色,省地质博物馆全面打造地博文创体系。现有文创产品涵盖10余个大类,共738种,包括矿晶、珠宝首饰、仿真动物、化石标本、毛绒玩具、图书、文具用品、科技探索、天文陨石及其他种类。其中,金(银)质矿物晶体纪念邮票、各类矿晶教学标本、化石标本、各类DIY珠宝首饰、恐龙仿真模型等广受好评;芙蓉龙化石和矿物晶体的衍生品尤其受到观众喜爱,高居馆内文创销量榜首,引发的追捧热潮经久不退。

迈向新里程,肩承新使命;立足新时代,焕发新内涵。下一步,省地质博物馆将持续推进地质博物馆向自然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以建设成为自然科学教育的卓越中心为目标,积极打造展示自然资源担当形象的新窗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典范、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地标。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更将严格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运行标准和要求,高标准推进藏品建设、陈列展览、科普教育、运维管理、文创设计等各项工作,更好地搭建起自然资源文化与公众之间的桥梁,继续当好湖南传播自然资源科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