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婷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的两道“融合命题”之一。
东汉年间,湖南人蔡伦的造纸术,是用发明迸发“文化+科技”无限力量的真实写照。千年易逝,斗转星移。当科技的火花遇上历史的深邃,文化与科技融合,再次于三湘四水间激发出澎湃新潮。
新时代如何答好“文化+科技”这一重大命题?2025全省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们展开了热议。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高地
“文化产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应用场景,科技进步又加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迭代升级。”省政协委员,省广播影视集团(省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徐蓉认为,要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先导产业赋能千行百业的优势,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爆发“风口期”,在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加快形成“千模集群”产业优势,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高地。
“马栏山有人才优势、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徐蓉建议,梳理一批适合马栏山园区文化产业特点的“大模型项目库”,以“产业联盟”的形式,搭建起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深度交流沟通的“朋友圈”。同时,打造成本洼地,搭建服务高地,加快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音视频产业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业态,湖南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省政协委员、湖南众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坤介绍,2023年,全省音视频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但与广东、浙江、四川等省份相比,还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强、关键技术较薄等短板和弱项。
李坤建议,应立足长远,立马行动,支持建设音视频装备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产业集聚区。发挥马栏山华为实验室参与音视频产业新标准制定、新技术研发等优势,瞄准音视频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重点培育、精准招商、提前布局。
给湖湘文化加点“科技味”,正成为不少景区试图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
韶山,2024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亿元。但单一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有限的核心景区承载能力、较为粗放的旅游服务等,成为制约韶山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
2023年5月,“我的韶山行”全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启动,现已成为韶山打造红色经典、红色名片的有力抓手。省人大代表,韶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蒋卫阳建议,以科技赋能“我的韶山行”,将韶山打造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真实场景创新集聚地和核心示范区。
深度融合,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文化+科技’,为数字科技演艺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提出新挑战。”省人大代表,衡阳市大成赏石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衡阳市奇石文化博物馆馆长刘炫伶说。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改变着演艺的传播途径和内容。她建议,为舞台引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以及AI(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观众创造更丰富的视听体验。同时,探索线上演播和线下演出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云演播平台实现数字化作品的互联网传播,拓展观众群体。
“抢抓‘风口’,湖南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批既懂演艺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可以建立数字科技演艺产业园区或基地,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刘炫伶说。
“长沙弹词、工程机械、夜经济……大开眼界,科技感和艺术性结合得太巧妙了!”在某社交App上,一名观众在《智造未来》音乐剧的评论区发出感慨。
2024年10月,由湖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南省歌舞剧院创作的音乐剧《智造未来》在湖南大剧院精彩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
收获好评的同时,省人大代表、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歌剧团副团长莫娟娟仍有遗憾。“剧中,‘挖崽’是一个会说话、有情感的挖掘机,我们原本想让它更智能、更炫酷,能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动变换各种形状,但最终因技术掌握不够,未能完成。”莫娟娟说。
音乐剧《智造未来》,是湖南省歌舞剧院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上开展的初步探索。莫娟娟说,为了帮省级文艺院团更有效对接相关科技企业,建议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策,对参与“文化+科技”创新合作的文艺院团和企业,按其投入资金比例给予税收减免,或者给予专项补贴。同时,推动文艺院团与科技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共同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参与记者:周倜 胡雪怡 王亮 周帙恒)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