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毓妍 记者 王晗
3月28日,清晨6时,天刚蒙蒙亮,环卫工人雷建红已经拎着扫帚出了门。作为湖南湘江新区“元老级”环卫工作者,他参与了12年的周末大清扫,见证了天顶街道从尘土飞扬到一尘不染的变迁。
“以前扫的是垃圾,现在扫的是习惯。”雷建红笑着说。今年2月,长沙市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将每周五确定为“爱国卫生大扫除日”。
但在雷建红的记忆中,自他加入环卫大家庭的第一天起,新区就已经开启周末大清扫活动了,这一坚持就是4000多个日夜,参与人次超百万。
从“扫大街”到“扫云端”,科技让清洁更聪明
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附近,火红的山茶“花墙”,替代了冰冷的水泥隔离墩;麻石板路被擦洗得锃亮,搭配原木花箱里的三色堇,给新城带来仲春生气……
作为新区“周末大清扫”的重要区域之一,星湖社区出动百余名工作人员、志愿者,按照“三扫四保”、18小时清扫保洁模式,对主次干道沿线、背街小巷、楼宇广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同时,对街区绿化提质升级,打造花境景观、增设花箱,营造出“一步一景”的街区氛围。
除了百余名人力参与其中,在梅溪湖大剧院门前,一台无人驾驶清扫车正沿着预设路线作业,遇到行人便自动避让。“它一小时能扫5公里,顶3个工人。”湘江运营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机械清扫让企业园区年省人工费20万元。
而在农村片区,秸秆粉碎机、可降解垃圾袋等“生态神器”成了“新宠”。白箬铺镇村民周大姐边清扫边举着手机拍摄视频:“我们每周五也进行清扫,把干净整洁的村子发到抖音上分享,好多外地网友都羡慕我们哩!”
“除了机器帮忙之外,如今还有‘数字城管’加持。”新区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活跃着近50名采集员,穿梭在各重要商圈和热门点位,对城管应急、市容环境等问题进行精准采集,并上传至数字城管系统,相应处置部门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氛围。
“‘数字城管’就相当于我们的‘天眼’,能洞察日常巡逻中难以触及的角落。”雷建红说,从事清洁工作12年,每周参与“周末大清扫”的最大感受就是清扫机器越来越多,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落在我们头上的活儿也轻松一些了”。
一把扫帚,“扫”出社区凝聚力
在星湖社区,80岁的王奶奶有个“百宝箱”,里面整齐码放着用旧衣物改制的环保袋、铁丝自制的捡拾夹。“工具越用越顺手,邻居越扫越亲近。”她回忆,十多年前第一次开展清扫活动时,不少人躲在楼道观望,只有少数人响应,如今多支队伍轮流当“值日生”。
2023年冬,一场大雪降临,居民们自发提前一小时集合铲雪,只因为“怕耽误学生上学”。如今,这种凝聚力正在加速裂变。
在企业聚集的尖山湖片区,每周五的“周末大清扫”活动悄然演变成“非正式洽谈会”。“上次和隔壁公司的负责人边扫边聊,竟然意外成为朋友,后续还签约合作了,我们约好下回还一起做志愿者。”一家科技公司总监透露。
扫地、擦窗、推广垃圾分类……在高校云集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片区,由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为清扫主力军,甚至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参与。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阿里第一次参与清扫,看到自动驾驶清扫车时连连拍照:“第一次见这样的清扫车,太先进了!”
据统计,每周“周五大清扫”期间,湖南湘江新区日均投入环卫作业人员约3600人次,组织门店、物业、志愿者等约3400人参与,出动养护车、洒水车、机扫车、垃圾车等设备约500台次,对新区内的金星大道、潇湘大道、岳麓大道、环线、出入城口等主要道路,以及社区背街小巷、农安小区、农贸市场、医院和学校周边等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扫、清理、清洗、清运”。
“每周五定期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每周六、周日持续开展大清洗行动。”新区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在公共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让新区的这把“扫帚”,扫出数字时代的治理密码,也扫出人人参与的文明底色。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