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集政
作为永州市零陵区人,坐落于零陵区富家桥镇涧岩头村的周家大院闻名已久,向往已久,只是一直无缘造访。2025年3月的一个周末,与爱人回家乡探望父母后,在姐夫和表弟唐良文的陪同下,终于如愿以偿。
从零陵古城驱车南下,进入033县道后贴着潇水支流贤水河行驶,全程约40分钟,便抵达周家大院。周家大院为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于明代中期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始建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完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历27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
潇湘“民间故宫”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总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由6座庞大的民居宅院组成,其中迁徙始祖周佐创建的“老院子”、其子周希圣所建“红门楼”、其孙周自稷(希圣长子)所建“黑门楼”为明代建筑,周希圣第八代玄孙周绍侠始建的“新院子”、周崇傅之子侄七人合建的“子岩府”、周正琪兄弟四人合建的“四大家院”为清代建筑。
老院子为迁移始祖周佐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始建,现存面积约1470平方米,砖木结构,坐南向北,正屋三栋进深,面阔三间,由门楼、厅堂、祖堂组成,中轴对称分布,横屋东西排列,形成四合院格局。
红门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611—1628年),建筑面积1354平方米,为周佐季子周希圣所建,周希圣为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故亦称“尚书府”,砖木结构,正屋4栋进深院式结构,东西两侧排列6栋横屋。
黑门楼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1638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为周圣希长子周自稷修建,其构筑法式、装饰风格与红门楼一致,只是院落规模扩大,纵深开间更显开阔通达,对称结构凸显错落有致。因谦恭其父之红门而将门漆为黑色,故名。
新院子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为周希圣第八代玄孙周绍侠耕贸发家后建造,后其孙周鸿正扩建东侧横屋和“培园书院”,是周氏族人建于清朝的第一座院落,相对于老院子而称“新院子”。
子岩府是晚清重臣周崇傅之子侄七人于清光绪年间(1894—1902)合建,以周崇傅号命名,是周家大院古建筑群保存最完好的宅院,为四进正屋,北边是3排横3栋屋,南边是2排横3栋屋和花园。周崇傅于清同治七年中进士、入翰林,后人也称“翰林府第”和“周崇傅故居”。
四大家院是周希圣第八代孙周绍昌的4个孙子周正琪、周正琳、周正珪、周正瑚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始建,完善于1912年,村人称之为“四大家院”,由正院、老院、书院、炮楼4大部分组成,占地近3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
周家大院历经数百年发展,6座宅院计有正、横屋180栋,大小房屋2000多间,天井136个,廊亭(游亭)36座,巷道、走(回)廊43条,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
曾经在《濂溪故里行》一文中提及,2008年的这个时节,到浙江绍兴学习考察,慕名参观鲁迅纪念馆,首次得知:“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祖籍湖南道州……”很是激动。道州即如今道县,此前只知鲁迅是绍兴人,却原来祖籍道县,乃永州同乡。据考证,鲁迅为周敦颐第32代孙,鲁迅、周恩来出自同族,周恩来为第33代孙。
涧岩头与濂溪同处潇水之畔,当年周佐率家人顺潇水而下,来到涧岩头生息繁衍,造就偌大的周家大院。作为明清时期历史传承与延续最久的名门望族大院落建筑群,不仅见证了周家的荣耀沉浮、时代的发展变迁,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湘南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成为“潇湘第一古宅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湘南民居瑰宝”“民间故宫”等盛名。
建筑风水艺术
中国古代先民喜欢选择依山而居,择水而息,建筑讲究“前有靠,后有照,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之道,而周家大院是依山傍水的民居典范。
周家大院地处五岭山脉都庞岭北麓,背靠锯齿岭,峰峦起伏如一把巨大的锯齿朝向苍天;东靠凤鸟岭和鹰嘴岭,形如两只大鸟朝着太阳扇动翅膀;西凭青石岭,危壁千仞,悬崖万丈,裸露的青石似瀑布倾泻而下;门前两条河流——进水河、贤水河在此交汇,为潇水的两条支流,两条小河如同护城河一般将大院呵护在中央。高空俯瞰,周家大院被三面青山环抱,一面水环绕,周崇傅曾形象地形容为“左边青石挂板,右边双凤朝阳;门前二龙相汇,屋后锯子朝天”,其蕴藏的风水之道,典型地体现古代建筑的“风水”思想。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由6个民居院落组成,虽然先后建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跨度大,但纵观全院,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从整体看,6座院落平面自西向东呈北斗形状分布,都在一定轴线上按相同座向排列,每座院落均为南北座向,正、横屋排列有序,纵、横中轴对称均衡,体现“向中呼应”“中正”“中和”的哲理意蕴和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和睦相处的伦理观念,有分有合,浑然一体,既各自独立成院,又相互和谐勾连。
周家大院马头墙、小青瓦的建筑,排水、防潮、防火、防盗等功能十分完善。每座大院都是依山麓坡度由低到高递级而建,每一进都拾级而上,加上外院的排洪渠,内院的阴阳沟,天井的青石,室内的砌火砖,很好地解决了通风、采光、通达等问题。每栋房屋两端构筑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墙,外观造型独特,不仅给静态建筑以展翅欲飞的动感,而且增强了防火功能。保存最完好的“子岩府”,布局为“上下三进”,有三重天井,三个厅堂屋,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功能,而井坪纵横相通的明、暗排水沟使大院从未有过渍水成灾的现象。
“新院子”前有一口古井,井内有7口泉眼,呈珍珠状喷涌而出,被称为“七星井”,井水清澈,冬暖夏凉,口感甘甜,四季不枯,周氏家族迁居此地后,就一直默默地陪伴着周氏子孙绵延不息,是周氏家族历代饮水思源、行人过往歇息的好去处。
周家大院既是古代民居,又是民间艺术殿堂,每一处都显现着雕刻艺术,其中木刻主要分布在木梁架、木括、木门页、木花窗上,内容主要是花鸟、走兽等寓意吉祥的图案;石雕主要分布在大门前的石墩上,内容多为龙、凤等吉祥物。走进周家大院古朴沉静的院落,每个房顶都是雕梁画栋,依稀可见龙凤、宝瓶、镜子、人物等图案,还有保存相对完整的门窗木雕,以桃花、菊花、荷花、葵花等花卉作衬底,点缀出喜鹊、奔马、山羊等。
建设规模最大的“四大家院”,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无论是墙头、地面、壁上,还是门框、挑檐、石礅、门槛、柱础、隔扇门窗等木、石构件上,随处可见雕刻或绘制精美的图案装饰。抬眼可见的雕花门窗上,雕刻着龙、凤、麒麟、鹤等各种动物,再衬以大量的花卉,如牡丹、荷莲、秋菊、冬梅等,寓意深远,回味无穷。门楼前庭坪上,用棕色和白色两种鹅卵石组拼成一幅“鲤鱼跳龙门”图,表达对子孙后代鱼跃龙门、读书入仕的期盼……
到访周家大院时,正是油菜花开时节,一座座古朴的院落被一片片金黄色的花海所包围。女人多是花痴,爱人常常恋花赛过恋山水,此时就像花的使者,徜徉在一垄垄、一片片油菜花田间,不仅举着手机拍拍拍,还不时去嗅一嗅油菜花的清香,仿佛忘记了此行主要是参观周家大院。令人惊奇的是,别处的油菜花似乎还没有盛开,这里的油菜花却已尽情地绽放——难道是周家大院独特的“风水”和厚重的底蕴给了这片土地特别的滋润?
周氏家风传承
永州,史称零陵,雅称“潇湘”,以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奇特著称于世。《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统一华夏置全国36郡,零陵郡为其中之一。
当张家界以神奇山水闻名于世,永州人常以一位名人说过的“张家界是一幅画,永州是一部书”而自豪。如今,永州对外推介常引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宋代诗人陆游的“挥毫留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晚清学者王闿运的“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作为注脚。“濂溪”是中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故里的一条小溪,潇水的一条支流,亦指及所创立的理学文化。
周敦颐(1017—1073年),别号濂溪,人称“濂溪先生”,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永州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他常于盛夏漫步池畔,欣赏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由此写下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既是周敦颐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成为千百年来仁人志士修身养性的追求。
周敦颐为官勤政廉洁,为人生活俭朴。千百年来,周氏一族谨遵祖训,恪守族规家法,代代相传。周家大院乃周敦颐后裔周佐迁居涧岩头后与子孙所建,自是沿袭与传承周氏家风。“子岩府”大门两侧便镌有“翰林门第,濂溪家风”对联,正堂屋正墙中央设置神龛两侧悬挂木刻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正是周氏家风传承与行为处事人文精神的高度精确概括。
周家大院遵循周氏家族“贫而不坠青云之志”“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贤”“寒可无衣,饮可无食,读书一日不可误”等祖训教谕,不仅子孙繁昌,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明万历朝进士周希圣、清乾隆朝进士周圭、嘉庆朝进士周道、同治朝进士周崇傅“两朝四进士”。
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周希圣,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勤躬善政,爱民如子,被誉为“青天”。周希圣曾因上疏直言,触怒皇帝被贬为灌阳典史,后因得罪权宦魏忠贤,被削职为民,又两度被起用,最后任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并著有《退思堂集》《怀柳赋》《寻芝赋》《湘南志》《森阁诗稿》等文集。
生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的周崇傅,于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入翰林、授编修。曾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后又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饬盐纲,以廉洁为时人所称。不久乞归永州,主讲苹州书院。后起为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期间,聚组民工开凿运河,被奸臣诬告,清廷不辨真伪,罢职受刑,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蒙冤自尽。后清廷查明真相,下诏平反,重金抚恤。其子扶柩回原籍,奉旨穿城,沿途各州县奉送银钱,以示安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运至零陵时,所送银钱用船装运,后用于修建“子岩府”……
周家大院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院落内外花草盎然,树木葱茏。“老院子”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那粗壮的树干彰显出与古宅伴生的古老年轮。令人更为惊异的是古建筑群落之间4棵在永州城乡并不多见的椰子树,那高高矗立的几乎上下一般粗的树干笔直挺拔,树顶苍劲的枝叶张扬奔放,是否象征着周氏族人那不屈的风骨和顽强的生命力?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