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号
晨光初绽的清晨,我站科室的走廊上,望着诊室里忙碌的护士们 穿梭的身影。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晨间新鲜的空气,电子叫号系统的 提示音此起彼伏,这个楼层诊疗区,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关于疼痛与温暖的故事。作为护士长,我常想,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 构成了护理事业最动人的底色。
方寸之间的温度
记得去年冬天,诊室来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七岁的乐乐蜷缩在候诊椅上,小脸被牙龈肿痛折磨得煞白,母亲急得直抹眼泪。常规检查发现孩子因乳牙滞留引发牙周脓肿,需要立即处理。但当治疗椅的升降声响起时,乐乐突然尖叫着缩进母亲怀里,小手死死攥住衣角。
我蹲下身,用温热的听诊器轻轻贴在孩子掌心:“你看,这个小喇叭能听见你的心跳呢。”孩子愣怔的目光中,我掏出手机播放他最爱的动画片,趁机将卡通贴纸贴在治疗椅扶手上。当护士准备局部麻醉时,我握着孩子的小手说:“现在我们要给牙齿穿上小盔甲,这样小怪兽就咬不动你啦! ”
这个简单的互动,让原本需要镇静治疗的患儿在清醒状态下完成了治疗。治疗结束后,乐乐用沾着口水的小手在我防护服上画了颗歪歪扭扭的爱心。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护理的温度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把专业操作包裹在童真的想象里。
时光褶皱里的暖意
去年深秋,82岁的张奶奶攥着泛黄病历本挪进诊室,枯枝般的手指在封皮上反复摩挲,那本子边角已磨出毛边,像本写满沧桑的旧相册。检查显示她下颌骨的牙槽嵴如退潮后的礁石般嶙峋,旧义齿在萎缩的牙龈上打滑,每次咀嚼都像踩着硌脚的卵石前行。
我们取来温热的藻酸盐印模材料,护士小乐哼起《茉莉花》—— 那是老人年轻时拿手曲目。当印模膏在口内缓缓流动时,我轻托着她的下颌:"您当年唱这歌时,是不是也这般字正腔圆?"老人眼角的沟壑里漾开笑意,恍惚间看见六十年前那个在聚光灯下开合的朱唇。经过五次精细调改,树脂基托终于如合榫般吻上颌骨曲线。
三个月后的冬至清晨,诊室飘着淡淡的清香。张奶奶用颤抖的手为我戴上毛线护腕,粗粝的毛线贴着皮肤,像握住了一把晒过太阳的往事。"现在连炒黄豆都能磨得咯吱响啦!"她得意地展示齿间战果。
无声坚守中的微光
在牙周黏膜科,没有急诊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夜班的疲惫坚守, 但正是这份“ 日常 ”中的坚持,让暖护有了更绵长的温度。去年春天, 一位因长期化疗导致口腔溃疡的年轻患者小林成了我们的“特殊关注对象 ”。她因白血病治疗后免疫力低下,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烂让她无法进食,甚至因疼痛拒绝治疗。
我们团队决定以“无声陪伴 ”打破僵局。每次治疗前,接诊护士会提前半小时用生理盐水浸湿棉签,轻轻擦拭她的口腔;治疗中,我常握着她的手,用手机播放她最爱的轻音乐;治疗后,我们轮流为她做好心理安抚,渐渐地,她开始主动分享化疗日记,甚至在康复后成为科室的“爱心志愿者 ”,为新患者讲述如何与疾病共处。 三个月后,当小林终于能笑着吃下一口面条时,她红着眼眶说:“你们让我觉得,原来疼痛里也能开出花来。 ”
这次经历让我们意识到:暖护不仅是技术的精准,更是对患者心理需求的细腻感知。我们为此建立了“慢性病患者关怀档案 ”,将心理疏导、饮食指导和家庭支持纳入常规护理流程。如今,诊室里常能听到患者们互相鼓励的笑声,而这份温暖的传递,正源于我们对“慢 功夫”的坚守。
站在护士站的落地窗前,看着年轻护士们认真记录护理日志的身影,我仿佛看见十四年前那个初入职场的自己。那时的我总在思考护理的终极意义,如今才懂得:所谓暖护,是把专业技能化作春风化雨的温度,是让冰冷的器械传递人性的温度,是在方寸诊疗间守护生命的尊严。
每到深夜时,我总会想起诊室里此起彼伏的感谢声。这些声音如同细小的星光,在护理的长夜里连成璀璨银河。或许这就是我们选择 的事业最动人的馈赠——用青春的热度融化生命的寒冰,在他人需要的时刻,永远是那束照亮前路的暖光。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