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8日讯(通讯员 陈一杰 孙晓堞)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知乡土文化魅力,在服务基层中增长才干,近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组织的“文脉筑同,薪火传侗”暑期社会实践团,满载知识与热情,奔赴怀化市会同县,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实践征程。
此次实践围绕教育帮扶展开,支教团队为109名中学生开设了基础学科以及傩戏、太极拳等特色课程,由19名成员承担教学任务。这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近年来持续开展此类“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缩影。
7月4日,实践团队员抵达会同县林城镇中学开展教学筹备活动。各队员深入校园,对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为后续开展活动奠定基础。林城镇中学校长在交流中提出,希望队员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三下乡宗旨,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乡村学生提供有深度、有内涵的示范课。在教学试讲环节中,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上课内容与流程,展现教学方式与风格。同时,其余成员进行观摩学习,从专业视角审视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实践团以学生需求为目标,致力于在支教活动中做实事,希望开展一次高质量的实践活动。
7月5日至6日,实践团成员开展专业主题授课活动。授课人以历史专业为基础,将历史与语文跨学科融合,通过组织学生观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趣味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引领学生探究近代中国在困境中走向觉醒、寻求民族独立之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人运用图示法清晰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始与过程,采取任务单形式聚焦长征故事进行讲读,并设计“历史场景重现”角色扮演环节,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危亡时刻民众与英雄同御外侮的决心,深化学生对近代屈辱史的认识。互动中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氛围热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近代抗争史的认识与理解,培育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实践团成员将非遗元素融入课堂,开设了傩戏、太极拳等课程。授课人结合当地傩戏特色,以傩戏面具为切入点,介绍其代表角色、纹样元素、地域差异及历史演变。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傩面绘画实践,讲解绘画技巧与色彩搭配,引导学生分组创作。学生以传统傩元素为灵感,运用所学创作出傩公傩婆、钟馗、关公等个性化面具作品,在实践中感知傩戏美学。这一特色课程增进了学生对傩面的了解,激发他们探索学习傩戏文化的兴趣。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林城镇中学的学生们接触了生动的历史课堂与多彩的非遗,更锻炼了实践团成员的教学能力与乡土认知,为团队后续的支教与文化调研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历史文化学院“文脉筑同,薪火传侗”暑期社会实践队将继续依托历史专业优势,开展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动员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基层实践,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与传承中双向成长。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