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破“形合神离”,解“插花困局”——长沙开福区360名基层干部“充电”背后

发布时间:2025-07-11 16:42:3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串联万家忧乐、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力量。面对合并村(社区)“形合神离”的融合困境,以及“插花式”地区“人户分离”的治理困局,如何锻造一支能扛事、善破题的基层队伍?

7月2日至7月25日,开福区紧扣“党建聚力、幸福开福”主题,精心组织4期社区(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覆盖360余名社区(村)书记、副书记及后备力量。培训采取每周1期、每期3天2晚的密集化模式,既为基层干部搭建了能力提升的“加油站”,更绘制出破解基层治理深层矛盾的“作战图”。

精准赋能:淬炼治理“尖兵”

“要聚焦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锻造一支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过硬的精兵强将,推动社区(村)工作高质量开展,切实夯实开福基层基础。”7月9日上午,在开福区2025年社区(村)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二期)开班仪式上,开福区委书记罗玉环向基层干部送出箴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拆除思维的‘墙’、补足精神的‘钙’、织密工作的‘网’”。这三句话,既是对基层工作的定位,更点明了此次培训的核心目标——打破固有认知、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治理实效。

为确保培训“不虚不空”,开福区以“严”字打底实行封闭式管理,区纪委监委全程监督学风学纪,结业前的闭卷测试更是倒逼学员“真学真悟”。而课程设置的“靶向性”,更凸显出对基层治理痛点的精准把握。

纪律教育筑牢根基是首要一环。根据课程安排,开福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肖雄伟专题授课,深入解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党纪“红线”刻入干部心中;治理能力提升则直击实务,信访维稳、安全生产、营商环境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课程,全是基层干部日常工作的“必答题”;政策指引更具针对性,区委组织部对新出台的《开福区提升合并村(社区)运转效能若干措施》《开福区加强“插花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行深度解读,为基层实践提供 “操作手册”。

“光靠听课不够,还得看别人怎么干。” 培训特别邀请湘江新区尖山湖社区负责人分享智慧社区建设经验,并组织学员分赴芙蓉区、天心区、望城区、长沙县等地的12个先进社区(村)实地考察。

而每晚的分组研讨更具“火药味”,“合并村管理”“插花式治理”“基层创新路径”等主题直指核心,区领导全程参与“头脑风暴”,与学员共商破解之策。

“全是‘干货’!合并村运转和‘插花式’管理的政策解读,简直就是我们回去落实的‘说明书’。”一位社区书记的感慨,道出了学员们的共同心声。

破局融合:从“形合”迈向“神融”

培训聚焦的首要命题,是合并村(社区)如何跨越“物理合并”到“化学融合”的鸿沟。2016年推进村(社区)合并以来,开福区已将原24个村、100个社区调整为9个村、109个社区,形成6个合并村和4个合并社区。在这一过程中,既有“融”得顺畅的范本,也有“合”而不畅的困境。

沙坪街道的汉回村、檀木岭村,秀峰街道新大塘社区等是成功的典型。它们的共通之处,在于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关键:从返乡人员、致富能手、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中 “精准选才”,选拔出政治强、能力优、作风硬的党组织书记,以“头雁”效应凝聚组织合力。在具体实践中,“村干部联组统一分配制度”颇具创意——干部既联系原片区,也交叉联系新片区,再配设协助干部,全域情况熟悉度大幅提升;“一站式”服务体系让村民办事少跑腿,切实感受到合并带来的便利;财务上实行“一套账户管收支”,注销原村账户、统一核算债权债务,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部分合并村仍陷“融而不合”的僵局:集体经济收益落差引发征地拆迁遗留问题、“两安”用地盘活矛盾,影响村务工作推进和社会和谐稳定;更有村为“方便村民”延续分片办公,客观上保留了原管理架构,使得干部群众“大村”意识淡薄,“片区”协作融合质效不高。

如何让“并村”真正实现“并心”,成为基层治理必须跨越的坎。

智解“插花”:治理跟着人走、贴着需求干

培训攻坚的另一大难题,是“插花式”地区的治理困局。这类区域的核心矛盾在于“人户分离”——居民户籍地与居住地均在开福区,却分属不同片区,户籍地享有集体经济权益,居住地承担主要公共服务与管理责任。在洪山片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约69%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家庭成员处于“人户分离”状态,历史性建房与拆迁安置是主要成因。

复杂的权责关系衍生出多重治理难题:居民易陷入“户籍地脱管、居住地失管、居民不服管”的“三不管”尴尬;户籍地为外迁居民提供服务效率不高,居住地提供服务却难获认同(如低保申请仍需回户籍地);人员信息难共享,居住地社区干部因不熟悉居民情况“门难开、话难讲”,党员骨干作用也难以发挥。

破解之道,藏在开福区新出台的《加强“插花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中。这套系统性方案的核心,是党建引领下的 “服务与管理重构”:

思想破冰是前提,通过干部培训、外出观摩,破除“不管、不敢管、不想管”的思维,树立“要管、肯管、能管”的信心;权益明晰是基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认定与分配规则,推动转移人员在居住地享受均等救助、帮扶等“新市民”服务,打消群众顾虑;服务下沉是关键,推行居住地“帮代办”,逐步将服务重心转移至居住地,再通过邻里文化活动共建增强归属感;数据赋能是支撑,以洪山片区为试点建智慧社区平台,实行户籍地与居住地“双重负责”的信息共享机制,打通数据壁垒;力量整合是保障,吸纳转移人员中的党员、居民代表担任楼栋长、志愿者,建立两地骨干联合共管、活动共建机制,甚至探索党员“双重评议”、教育经费分摊等创新制度。

“关键是变‘两家人’为‘一家亲’,让服务跟着人走,让管理贴近需求。”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的解读,道出了方案的精髓。如今,一张覆盖“插花式”群体的精细化治理网络,正在开福区加速织就。

从课堂学习到实地取经,从政策解读到难题攻坚,开福区这场全域干部“大练兵”,不仅提升了履职能力,更明晰了治理破局路径。正如一位合并社区书记所言:“培训是场及时雨,接下来,就是将学习力转化为破解难题的行动力。”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