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作肥料、变饲料、转能源……看望城秸秆“七十二变”

发布时间:2025-07-14 16:24: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谢璐  范远志 通讯员 黄超然

7月13日,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的两万亩早稻开始大面积收割。

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两台全自动收割机在田间缓缓前行,将金黄的稻浪吞入。在机器内部,水稻粒通过打谷装置与秸秆分离,落入收集箱,秸秆则被送往后方的粉碎装置,被粉碎成细碎的草屑后,再在鼓风机的作用下,抛洒至刚刚收割完的田地里。

与此同时,旋耕机紧跟在后面,锋利的弯刀将表层泥土和覆盖其上的厚厚草屑一同掀起、翻转、混合,于是,刚刚还是“废柴”的秸秆,就地“变身”成了珍贵的肥料。

“早稻收割和晚稻种植之间间隙很短,秸秆来不及离田,就地还田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余现告诉记者,“秸秆富含钾和有机质,不仅给晚稻节约了一部分氮肥,还让土壤更加松软、水稻长势更好。”

“现在我们在全镇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茶亭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勇介绍,2024年全镇秸秆还田主体增至135个,机械增至67台,油菜和水稻秸秆还田面积约4万亩,肥料化利用约2.2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72%。”

中晚稻收割期,秸秆量更大,如何处置呢?余现带记者来到位于合作社后方的养牛场,只见工人将一捆捆草料叉散,并投入食槽中,20多头黄牛探出头来,吃得津津有味。

“前两年,我们在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政策支持下,购入了两台自走式秸秆捡拾打捆机。”在余现的手机视频中,记者看到这两台机器像“管家”一般行驶在已收割过的稻田里,将一根根稻草捡拾进“身体”,自动打捆后“吐”出一捆又一捆整齐的方形草垛,由人工统一收集后运往养牛场旁的秸秆收储压缩转运中心。

“我们采用谷饲和草饲结合喂养的方式,形成了‘水稻种植+秸秆回收+肉牛养殖’的生态种养模式,养殖场每年消耗约100吨秸秆,可节省20%的养殖成本。”余现算了一笔账,去年离田的秸秆除了自用之外,还剩余800多吨,收储后卖给其他养殖户或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增收了近20万元。

而在不远处的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秸秆有了更新的“身份”。3000多平方米的新建厂房内,一套数米长的颗粒燃料环保制造设备正在运转,农作物秸秆、枯枝木屑等原材料被送进生产线,经过粉碎、烘干、制粒等工序后,成为了一颗颗“金疙瘩”——生物质颗粒燃料。

“这种燃料不仅清洁环保、燃烧效率高,还是传统煤炭的理想替代品。”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鹏飞去年在政策补贴下引进这套设备,如今已完成100多吨试验性秸秆加工,颗粒燃料年生产能力预计将达1500吨,可产生效益150万元。

除此之外,望城区还依托区内靖港采盟、舒记果园等食用菌繁推、果蔬种植企业,探索秸秆基料专业化生产;依托黄药子铺等酒庄,探索以秸秆作为酿酒辅料的生态循环模式。2024年全区中晚稻种植面积21.26万亩,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25%。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