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湘潭大学学子深入全国示范镇 解码大成桥乡村振兴转型路

发布时间:2025-07-23 17:41:0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李妮 周娇娇

7月13日至20日,湘潭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赴大成桥镇社会实践团深入宁乡市大成桥镇,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调研。

这座曾以煤炭产业闻名的湘中小镇,如今正以文化留根、产业富民、民生为本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新姿态实现华丽转身。

文化铸魂:守乡土原色,焕非遗新彩

“这些老物件是工具,更是‘耕读传家’的精神符号。”在大成桥镇谢国恩老人自建的楚湘农耕博物馆,三层楼房、千余平方米的空间里,蓑衣、斗笠、织布机、油灯等4000多件农耕文物按“衣、食、住、行”分类陈列,还原昔日农家生活场景。谢老现场讲解展品故事,团队成员通过触摸实物、观摩图文,直观感受传统农业智慧。

在剪纸非遗传承人刘章喜的艺术馆,满墙作品同样引人驻足。58岁学剪纸、68岁获全国金奖的刘章喜,道出“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的是生活,传的是文化”的初心,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理念与亲手指导队员体验剪纸技法的互动,让非遗传承更添温度。

此外,大成桥镇还创新探索“非遗+乡村治理”模式。当地围鼓戏协会以“无需登台化妆、仅凭唱腔道白”的简便形式,成为政策宣传的“活载体”。2019年以来,协会已创作20余部涉及移风易俗、脱贫攻坚、未成年人保护等主题的作品,在宁乡市及多个乡镇巡演百余场。今年,协会正筹划“禁麻”主题新剧,旨在警示麻将成瘾危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政策入脑入心。

产业筑基:植绿色金链,筑牢致富基

走入大成桥镇的田间,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一片的香芋田。2025年,大成桥镇全镇共种植香芋3000亩,种植主体汇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十个合作社种植1300亩,带领贫困户成立合作社种植300亩,带动贫困户约60余人。主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当地的农民积极投身农业发展,解决了很多农民工的劳动收入问题。

大成桥镇的工业转型同样亮眼。

一年多来,实现新签约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达3亿元,新增税收超600万元,盘活闲置土地120亩,带动就业岗位450余个。昔日的煤矿区,崛起湘都农业、湘瑞重工、特步鞋业等优质企业。特步鞋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取代矿井回响;湘都农业的加工线将本地香芋制成预制菜,延伸产业链。企业落户不仅推动产业升级,更创造大量岗位,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工业绿色化”的双赢。

民生聚暖:织密服务网,绘就幸福色

“发展经济根本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拥有“全国文明村”称号的鹊山村,2023年利用闲置校舍建成“五社联动 幸福邻里”服务中心。中心聚焦“助老、助小、纾困”,打造养老助餐点,探索“政策支持+个人自费+村民参与+社会捐助”模式,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连续8年开设暑期班,为村童提供课业辅导和趣味课堂。

此次,队员们特意来鹊山村五社联动综合服务中心,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小脚丫,大科学”的实验课。队员夏老师演示“油水分层”“火山喷发”实验,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其余队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分组使用白醋、色素、洗洁精、小苏打动手做“彩色喷泉”实验,不少孩子因实验成功而感到自豪。趣味实验与动手操作,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科学种子。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