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3日讯(记者 王茜 实习生 向秋媚 通讯员 张靖 陈双)七月流火,一片片稻田金黄璀璨,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正值早稻收割期,长沙县江背镇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江背镇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朱家桥、福田、阳雀、肖排等村(社区),对种粮大户早稻进行实收实测。与以前常规种植密度田块相比,产量较去年增加8%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今年我种了300亩水稻,得益于镇农技人员悉心指导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加上天气十分给力,早稻收成好,晚稻种植有信心。”近日,望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浪,参加测产活动的新种粮大户彭大为言语中满是欣喜。
新技术赋能,粮食丰收在望
在江背镇肖排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两台收割机同时开镰收割。在农机手熟练操作下,切割、脱粒、秸秆还田等作业工序一气呵成,机箱不一会就装满了稻谷。收割机开到田边,伸出长臂,把饱满的稻谷卸到运粮车上。种粮大户彭湘宇正抢抓晴好天气,全程机械化抢收早稻,与晚稻抢种无缝衔接。
从2022年开始,彭湘宇流转了2000余亩耕地种植双季稻,前期受种粮技术和设备的限制,稻谷产量一直上不来。去年初在参观县里的育秧中心后,他抱着“尝鲜”的心态,建成近5000平方米专业化的集中育秧工厂,并购置了育秧流水线、催芽暗室等设备。
专业化集中育秧大棚。
现在从人工大田育秧到使用流水线育秧,育好秧苗后直接机械插秧,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还保障了育秧的质量和可靠性,秧苗成活率可达98%以上。今年彭湘宇又选育了800余亩低镉积累水稻品种,预计该品种湿谷的亩产可1100-1200斤,实现品种优质化、育秧工厂化和种植机械化“三化”目标。
近年来,江背镇高度聚焦粮油生产增产增效,全面推广应用大棚育秧、机种机收、合理密植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新技术运用推动全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迈上新台阶,奏响着粮食安全“稳”与“进”的进行曲。
好政策激励,种粮底气更足
农民种好粮,政策是保障。今年以来,江背镇反复研究后制定出台《江背镇2025年促进粮油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从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大面积提升单产、发展农机推广、落实奖优罚劣和保障种粮收益制定5个方面10条具体措施,明确了实施种粮双季稻30亩以上的大户补贴、新购置抛插秧机补贴、推广早稻低镉品种补贴、开展“种粮能手”竞赛活动、评选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真金白银”政策,不仅延续了之前的惠农政策,更在全链条、全要素扶持上做足文章,为江背镇粮食生产注入了新活力。
在“种粮能手”竞赛测产现场,工作人员手持水分测定仪、测尺等专业设备,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测产。他们从3处早稻点中,随机抽取测产地块,从现场机械收割、丈量面积、水分测定、装袋称重、计算统计……称重屏幕上跃动的数字,是科技赋能土地的生动写照,更是好政策浇灌的新希望。
政策红利正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干劲。今年江背镇双季稻种植面积较去年增加1200亩,新建集中育秧工厂3个,新发展种粮合作社2家。“以前种粮,心里总没底,成本高、收益低,还怕遇到坏天气。现在不一样了,上级一系列的新政策给我们吃了‘定心丸’!”长沙县金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唐小极说。
下一步,江背镇将继续强化科技赋能和政策激励双轮驱动,坚持稳面积与提单产两手发力,推进粮油产业由增产导向转为产质并重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粮食保障。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