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罗祖红 陈芳
在湖南湘江新区莲花镇,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社工站,正以“小站点”的灵活姿态,撬动起覆盖全镇的“大资源”网络,为辖区内困境人群搭建起坚实的帮扶桥梁。近年来,莲花镇社工站聚焦低保家庭、困境儿童、孤寡老人等群体的急难愁盼,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探索出一套“资源整合、精准服务、持续跟进”的特色工作模式,成功将分散的帮扶资源转化为集中的服务效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工站在民生保障中的“支点”作用。
莲花镇位于湘江新区西南部,东与含浦镇接壤,南连望城区,西邻雨敞坪镇,北抵望城区白箬铺镇。镇域面积114平方公里,下辖11村1社区,社会救助对象问题多样。社工进驻后,通过入户走访、资料查阅、与民政干部交流等多种方式展开需求调研。调研发现,辖区内社会救助对象均已依法依规享受低保、五保、临时生活救助等政策福利,其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但个体化困境和发展性需求尚未受到足够关注。为此,社工站将此类困境人群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工站为支点,撬动社区外部资源、激活社区内生资源,量身定制服务计划,在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对象生活水平,满足其发展性需求。
“引水灌田”为特困家庭解困。新中常村村民张某肢体一级,独居,生活半自理,儿子长期在外打工,几年回来1次,社工在入户走访时发现,张某长期足不出户,不与邻居交往,生活质量堪忧,家中杂物成堆,为此,社工站联动致公党管理咨询委员会、家政志愿者等爱心单位和人士,发起“引水灌田”特困家庭帮扶计划,为此类特困家庭提供个性化帮扶。针对张某的困境,社工站首先通过链接爱心单位及个人,为其购买生活用品;组织家政志愿者定期上门协助清扫房屋,并通过现场手把手教学,教张某(学习使用手机),提升张某的日常自理能力;组织爱心组织和个人定期上门探访,通过物质帮扶和心理疏导,缓解其生活压力,增强其生活信心。
“同伴同行”为困境儿童增能。五丰村困境儿童玲玲(化名)跟残疾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母亲视力一级残疾,父亲肢体三级,玲玲出生时就是弱视,直到眼睛越来越看不清楚东西后,家人带她到爱尔眼科做过两次手术,有一定改善,但医生说其视力会越来越下降,最终也可能双目失明。一家4口主要依靠低保金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告诉社工,玲玲性格孤僻,生活环境较差,平常还要照顾一家,心理压力大。针对此类困境儿童,社工站联合致公党等单位发起“同伴同行”困境儿童增能计划,配对爱心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和陪伴。通过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发展爱心志愿者定期辅导玲玲完成作业,联系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组织社区活动邀请玲玲外出游玩。经过一年多的陪伴,玲玲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人也更加开朗,学校和社工站的各类活动中时常可以见到玲玲的身影,社区工作人员和老师都认为玲玲“整个人都变了样”。
“邻里守望”为独居困境老人守候。三和村村民陈某是一名高龄独居老人,近年中风后,行动更加不便,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社工在入户探访时,经常听到陈某感叹生活无望,消极情绪严重。为帮助陈某这类独居困境老人,社工站发起“邻里守望”社区互助计划,积极鼓励和大力动员周边邻居成为“守望者”,定期上门探视独居困境老人,拉拉家常,并协助其做做饭,搞搞卫生,不仅很好地给予独居困境老人心理慰藉,也切实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何潇怡是社工站的资深志愿者,也是独居困境老人陈某的“守望者”。何潇怡在一次上门探访时发现陈某身体不适,在何潇怡的劝说和帮助下陈某得以及时就医,避免了病情恶化。
如今,莲花镇社工站的“小站点撬动大资源”模式,已成为辖区社会救助工作的生动注脚。从为困境儿童链接助学资源,到帮孤寡老人解决生活难题,让每一份救助资源都精准抵达需求端。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