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李妮
盛夏时节,宁乡市95后新农人杨昕正组织农户抢抓晚稻种植。从大学兼职代插秧到年服务农田8000亩,杨昕在泥土里写就的青春故事,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生动注脚。
杨昕的农业梦始于大学。大三那年,他用兼职积攒的8000元购置了一台二手小型插秧机,在暑假为周边农户提供代插秧服务。短短一个假期,汗水浇灌出2万多元收入,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投身现代农业的火种。
2021年毕业之际,面对深圳某电商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杨昕毅然选择返乡创业,在宁乡注册成立湖南悯农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为家乡大成桥镇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悯农公司的创新力量首先聚焦在田间“废弃物”——秸秆上。团队引入前沿秸秆纤维提取技术,通过生物酶降解与高浓磨处理,变废为宝。这些秸秆纤维成为制造黄板纸、鸡蛋托盘的优质原料。另一条路径则将秸秆粉碎烘干后,混合农林废弃物压缩成生物质燃烧颗粒,替代传统燃煤用于谷物、烟叶烘干,在绿色循环中开拓出经济效益。自21年公司创办以来,成功打造出一套具有南方特色的秸秆利用体系,对全市秸秆利用起到了带头引导效果。
在农事服务板块,杨昕团队坚信科技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借助机械化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通过引进高速育秧自动化流水线,仅需3人操作,日产量即达16000盘秧苗,效率超越50名传统农民,可满足500多亩水田需求。公司现已配备耕整机械4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12台、无人插秧驾驶系统6套、有序抛秧机2台、收割机4台、自走式秸秆打捆机8台,为周边农户提供从耕、种、收到秸秆收储的“全链条”服务。
如今,悯农公司服务面积突破8000亩,杨昕个人流转种植水稻80余亩,直接带动5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
创业之初,团队蜗居在大成桥镇成功塘村村委会闲置办公室。一次偶然的政策咨询,大成桥镇农机站工作人员主动告知大学生创业可享补贴及免费孵化场地。入驻云起众创基地后,不仅办公环境焕然一新,大成桥镇政府更是积极邀请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帮助其攻克育秧温湿度控制难题。
好消息接踵而来,宁乡市推出的“金种子沃土计划”犹如及时雨,杨昕团队“秸秆基质育秧”项目成功入选,获得15万元专项扶持。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悯农农业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智慧农业实验室”,为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再添引擎。
“农业不是退路,是充满希望的出路。”杨昕的梦想在田野上拔节生长。目前,悯农公司一年育苗、插秧服务大田面积6000余亩,其余农机服务作业面积约2000余亩,当年秸秆年收储利用量约1200余吨,颗粒生产1500余吨,播撒出青年返乡、振兴乡村的旺盛信号。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