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全国生态日看望城:从梦想到现实的“海绵”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5 18:05:3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罗丹 张宁

我们常常畅想,人类未来的城市究竟会是什么模样?或许,那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垂直森林”,建筑被葱郁绿植环绕,雨水能够自动循环利用;智慧系统如同城市的“超级大脑”,精准调度万物;15分钟生活圈内绿地星罗棋布,零碳产业在能源循环中高效运转,城市与自然无界交融……

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从未停歇。在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沙市望城区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这里,借助“海绵城市”理念,未来生态城的图景正从想象走进现实。

这座占地近3000亩的城市绿洲,蓝绿空间占比达97%,165个圆形树岛依水而立,水杉、芦苇、旱伞草错落有致,白鹭等鸟类群栖于此,近400亩保留耕地打造的农园勾勒出“城田共生”的画卷。从浊流荒滩到“城市绿肺”,大泽湖的蜕变不仅是“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更揭开了生态未来城的实践密码:以“规划引领、源头防控、系统治理、智慧监管”的逻辑,让城市像海绵般呼吸、循环、自愈。

解码“海绵城市”,理念生根与实践突破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生态城市建设指明方向。这一理念强调城市像海绵般,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3年来,尽管受城市化路径依赖等因素制约,海绵城市推广面临挑战,但地方政府与技术专家始终在探索中前行。望城区作为湖南省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正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实践者。

“谋定而后动”,让顶层设计成为生态保护的先手棋

近年来,望城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区域生态保护整体规划,形成“一张蓝图管到底”的体系。目前,潇湘北路、银星湾公园、大泽湖近自然湿地公园等20余个涵盖道路、公园、住宅、水系的海绵项目已竣工投用。

以大泽湖为例,这片曾易受洪水侵袭的低洼水田区,经生态、水文等多领域专家论证,明确“退塘还湿”“水系连通”等8项重点工程,划定生态控制区。这种系统性思维延伸至全域:湘江望城段35公里岸线划分为三类管控区域,实施“十年禁渔”与排污口清零;乔口古镇规划“三湖两河”生态廊道。全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2018年扩大18%,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了空间屏障。

这种坚守,本质是对“天人合一”哲学的现代诠释:城市发展不以挤压自然为代价,而是为自然预留“生长空间”。

实践突破,从源头防控到系统治理的“海绵智慧”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让城市在“防、治、用”中实现动态平衡,望城的探索构建了全链条治理体系。

——源头防控的“紧箍咒”。对涉水项目明确透水铺装率、调蓄容量等硬指标,涉气项目执行严于国标限值,“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联动多部门,从审批环节切断污染增量。

——系统治理的“组合拳”。大泽湖“治污—调水—生境修复”三位一体模式堪称典范。30万立方米清淤、1.7公里湘江补水渠保障生态水位,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等设施让雨水“就地消纳”,湿塘系统年节约自来水30万吨;动态水位调节(丰水期31.5米/枯水期29.5米)使底栖生物种类从12种增至23种,印证“系统治理方得生态全貌”。

据长沙市生态环境局望城分局负责人介绍,今年新通过环评审批的荷塘撇洪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清淤、生态护岸、新建壅水闸坝、慢行步道及生态修复等,将进一步提升片区水生态系统功能。

绿色能源驱动,低碳生活落地生根

在生态修复外,大泽湖片区以绿色能源开发为抓手,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运转肌理,让“冬暖夏凉”的生态生活照进现实。作为湖南省浅层地热能建筑规模化应用试点“先行项目”,片区正推进集中连片开发:30公里供能管网铺设进度超90%,未来7座供能站点将覆盖31.4平方公里区域。

项目创新利用岳麓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水源热泵技术实现热能转换——夏季输出约7℃冷水供冷,冬季提供约45℃热水供暖,全程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清洁又高效。其生态效益显著:运营达产后年减碳2.79万吨,相当于培育155万棵树。对居民而言,较传统“空调+地暖”模式节省40%初投资、35%年使用费,目前已有大泽湖•海归小镇研发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泽湖学校等7个项目签约接入,覆盖超45万平方米。润和•大泽湖楼盘因无室外空调主机、外立面整洁,成为区域热销项目,印证了绿色能源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种模式与海绵城市理念深度协同:片区既是“大海绵”实现水资源循环,又通过浅层地热能、太阳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系统推进低碳转型。按规划,到2030年片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30%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超80%,充电桩实现全覆盖,让低碳成为日常。

生态红利,从环境改善到民生提质

古人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顺应自然规律的治理,方能收获生态与发展的双重馈赠。

大泽湖湿地通过生态修复工程解决了周边内涝痛点,更让湿地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成为湘江迁徙鸟类在长沙段的重要“驿站”,常年栖息着白鹭、灰鹭、翠鸟等100余种鸟类,生态系统愈发丰盈。

环境的蝶变直接惠及民生。居住舒适度显著提升,周边房产价值稳步增长,居民切实感受着“住得安心、看得舒心”的便利;大泽湖公园开园后,可观的日均客流量更带动了餐饮、民宿等产业兴起,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生态优势实实在在变成了增收渠道。

同时,在这片土地上,生态资源正通过多元路径转化为发展动能,望城始终以“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为路径,通过“环境日”系列活动唤醒全民生态自觉。用“工匠思维”推进全域美化,打造出铜官陶都等10多个特色集镇、10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当生态保护成共识、资源转化找对路,“绿水青山”就能既扮靓城乡“颜值”,又充实群众“钱袋”,实现生态与发展共生、颜值与产值齐升的共赢,高度诠释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未来启示,海绵城市是生态未来城的“必答题”

从马桥河“控源截污+生态驳岸”到格塘水库智能监管,从大泽湖到全域,望城的探索指向一个结论:海绵城市不仅是应对内涝的技术手段,更是重构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底层逻辑。当长沙朝着2030年“八成建成区75%降雨就地消纳”目标迈进,望城证明:生态未来城的密码,就藏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每一步实践中——让城市像海绵般柔软,才能承载起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追求。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