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李妮
一缕清香、一匹蓝布、一张红纸……在距离长沙市区仅一小时车程的宁乡市大成桥镇,汇聚着沩山制香、植物染豆花布和非遗剪纸三种非遗体验。
该镇以农文旅结合的创新方式吸引八方来客,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素馨香学馆:一缕清香传百年
在大成桥镇湘都生态农业园内的素馨香学非遗制香传习馆,80后非遗传承人陈丽娜和她的丈夫欧阳迪正带着游客体验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2022年成功申报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成功申报长沙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
“一走进这间屋子,我就有种被疗愈的感觉。”暑期带着孩子来体验非遗制香的黄女士感叹道,“本来以为打香篆这样的项目孩子们会坐不住,没想到他们都顺利完成了,甚至还有些意犹未尽。”
轻香一缕,淡然澄明,室外的酷热难耐丝毫不影响室内的制香体验。陈丽娜自幼受家庭熏陶,后又广泛探访民间制香老艺人,深入学习并传承宁乡传统制香技艺。她将制香技艺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开发出百余种香品文创,推出制香囊、打香篆、品香道等体验项目,迄今已举办超过1000场香文化传习活动,真正让非遗香气飘进寻常百姓家。
独上阑珊·草木染:一布一染见匠心
不远处,独上阑珊·草木染工坊宛如一座梦中小院,玻璃灯反出波光粼粼,院内花草轻盈生长,高高晾起的蓝印花布随风飘动。作为同样入驻湘都生态农业园的非遗体验项目,独上阑珊·草木染主打的是宁乡特有的植物染豆花布(即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卢兰以家族技艺为基础,结合宁乡本地特色的印花图案,让这项古老技艺重焕生机。
宁乡自古以来就有用豆花布制作服饰、家居等物品的习俗,以蓝草为染料,通过刻版、刮浆、浸染等多重工艺,刮浆后的白布染靛蓝可使布身紧密耐用,洗晒不易褪色。在这里,可以亲手体验从染液提取到成布染制的全过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作品;还能放松躺平,赶一赶“围炉煮茶”的时髦。自开设以来,小院年接待研学团队超百场,成了许多网红达人的拍照打卡点。
刘章喜剪纸馆:一剪一纸刻山河
“红纸裁出千年韵,巧手传承宁乡魂。”在大成桥镇另一处静谧的工作室里,八旬剪纸艺术家刘章喜正俯身案前,手中剪刀如笔游走,红纸翻飞间,宁乡风物、英雄人物、时代变迁一一跃然纸上。
刘章喜剪纸艺术馆位于大成桥村老宁横公路边,免费向公众开放。58岁那年,他因缘结识剪纸艺术家秦石蛟,从此踏入剪纸世界。虽起步较晚,却凭借热爱与天赋迅速崭露头角,2004年首次参赛即获全国银奖。这座剪纸艺术馆承载着刘章喜对非遗教育、传承的责任担当。“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么好的东西如果我们不传承下去,太可惜了!”二十多年来,刘章喜不断精进技艺,编写《中华剪纸图文》《剪纸艺术简明教程》等20本专著,在长沙、宁乡近30所大、中、小学讲课,推动10所长沙市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学校、5所湖南省剪纸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先后挂牌。
香学、草木染、剪纸——三者虽技艺不同,却共同诠释着宁乡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它们不仅是大成桥镇文旅融合交出的答卷,更是宁乡非遗走向大众、走向未来的生动缩影。在这里,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陈列,而是可触、可感、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