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6日讯(记者 王文 通讯员 林业达)昨日,“五省(区)建筑设计名师讲堂”在长沙成功召开,来自湖南、广西、河南、河北、贵州省(区)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的资深设计师、技术骨干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好房子”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名师讲堂特邀魏春雨、徐辉、徐洪涛、郭卫兵、周湘华、杜朝华、邓茹强、岳欣、董明、黄劲、罗劲十一位行业专家分享最新实践与思考,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尊重乡土肌理,避免“城市经验”简单移植
魏春雨指出,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复制城市建设经验,否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结果。他强调,乡建应摒弃“点状介入”模式,从整体肌理、聚落形态、运营机制等多维度综合考虑,注重文脉传承与在地性,“创造出有乡愁的场所空间”。他还指出,当代乡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乡建必须与当地习俗、自然风貌深度融合,避免“表皮化”设计。
城市更新: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共生”之路
在城市更新板块,多位专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当代创新。
周湘华提出“尊重历史真实性,拥抱未来创造性”的更新理念,通过价值甄别、材料对话、轻介入技法和业态引入,实现“让历史成为未来故事的一部分”。
邓茹强强调,保护的核心是“尊重历史、文化和市民记忆”。在保留街巷肌理和历史建筑的同时,植入新功能、新业态,避免项目成为“展品式空壳”或“假古董”。
徐洪涛则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为例,指出更新需“留住经典记忆,留下时代印记”,在修复中创新,用当代材料与技术延续历史脉络。
岳欣进一步提出,避免更新项目成为“精致的盆景”,必须推动“与市民共同设计”,通过前期调研、参与式设计、弹性空间策略和可持续运营机制,让社区真正成为空间的主人。
罗劲则强调情感记忆在城市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在他主持的长沙建湘新村更新项目中,通过保留不同年代的住宅类型、改造闲置水塔为社区精神地标,植入快递驿站、小剧场等贴心功能,让老社区在“新生活场景中延续记忆”。
“好房子”建设: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社区协同
董明在解析大赛获奖方案时指出,好房子应“直击居住痛点”,关注收纳、适老、采光等真实需求,在规范中创新,通过模块化、集成化提升空间品质。
杜朝华强调装配式建筑、BIM技术、节能系统等创新应用是提升住宅品质的关键。他还指出,推动“好房子”规模建设需加强公众认知、完善标准体系、打造示范项目,并借助建筑师牵头的EPC模式打破专业壁垒。
郭卫兵认为,未来的“好房子”应具备强大的社区联结能力,嵌入完整社区服务网络,构建“一刻钟生活圈”,实现从“好房子”到“好社区”的系统升级。
黄劲则指出,建筑评价标准正从“静态交付”转向“全周期动态适应”,绿色、健康、智慧、低碳是未来住宅的核心特质,应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建造实现人、空间、环境的高效协同。
本次讲堂不仅是五省区建筑师的智慧碰撞,更是对行业转型路径的一次系统探索。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在地实践、城市更新的共情设计,还是“好房子”的技术与理念创新,都体现出建筑行业正在走向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绿色低碳和生活本质的新阶段。共筑行业未来,正在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实践中逐步实现。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