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立德树人,以爱育人,长沙贺龙体校为“文武全才”铸就体育新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10 20:22:22

长沙贺龙体校创新体教融合培养模式,形成育人新合力

育“文武全才” 铸体育未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霄

9月9日下午3点半,长沙市贺龙体育运动学校(简称“贺龙体校”)学生结束一天的文化课学习,走进各自的体育训练场馆,投入长达3小时的专项训练。

作为一所“学习、生活、训练”三集中的教学单位,贺龙体校持续创新体教融合模式,凝聚育人合力,不仅为学生筑牢夺金根基,更拓宽了升学发展的广阔路径,让“学训双优”的培养目标落地生根。

深耕竞技领域,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自建校以来,贺龙体校始终肩负着发现、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先后培育出刘英姿、黎立志、周灿、谢狮狮、王宇等世界冠军与全国冠军,累计输送国际级健将11名、国家级健将33名。

目前,学校设有柔道、摔跤、举重、射击、攀岩、水球、中国式摔跤等13个专训重点项目,代表长沙市参加竞技体育比赛。

面对多数项目在普通学校难开展、社会关注度低的现实困境,贺龙体校主动加快转型步伐。

在招生选材上,学校与长沙市教育局紧密衔接,在各区中小学布局建设24个基地学校,依托中小学运动会等赛事发掘好苗子;今年还与湘西民族体校达成合作共建,实现师资、学生、训练资源互通共享。

训练过程中,学校严格遵循科学规律,每日保障3小时训练时长,周末及寒暑假开展全天训练,并坚持以赛促练,组织学生参加省青少年锦标赛、省运会、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及U系列比赛,不断提升实战水平。

柔道和中国式摔跤队主教练黄泽政介绍,队员雷红梅最初在柔道项目中优势不明显,经教练指导转项中国式摔跤后,成功斩获学青会48公斤级冠军,目前正备战下届全运会,逐步向56公斤级项目突破。

凭借扎实的培育体系,学校运动员成长成效显著,仅2025年,已有2人晋升运动健将,37人成为一级运动员,84人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今年,13名运动员晋级粤港澳大湾区全运会决赛,覆盖射击(飞碟)、国际式摔跤、水球、中国式摔跤、跆拳道、散打六大项目,充分展现出“专业竞技+全民健身”的多元培育特色。

打破刻板印象,培养“文武兼备”复合型人才

“很多人误以为体校只重体育训练、轻文化教育,这其实是极大的误解。”贺龙体校党委书记罗文军直言。

近年来,学校着力创新“体教融合”培养模式,针对运动员群体特点优化文化课程设置,同时组建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开设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管理等专业课程,全方位培育“文武兼备”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学校学生多为体育特长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还存在重训练轻学习的倾向,这就需要教练与文化老师协同发力。”文化教师李海赟举例介绍,射击特长生陈佳(化名)曾一心扑在训练上,导致文化课成绩落后。李海赟不仅时刻关注其学习动态、耐心辅导,还联合射击教练做思想工作,明确中职阶段的发展方向。在老师的鼓励下,陈佳逐渐端正学习态度,文化课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两名。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成长选择,贺龙体校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与湖南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无人机专业,与湖南体育职院开展“3+2”贯通式培养,为初中、中职层次的学生和运动员搭建多元升学路径。2025年,158人参加高职单招,录取率达91.1%,另有20人参加体育单招圆梦本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起学校在中职一年级设立单招班,以语数外政四门课程为主,实行动态管理并倾斜优质师资,助力体校学生圆大学梦。

坚守育人为本,让体校学生向阳而行

在体坛逐梦的道路上,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先”,将德育工作融入各个环节,用真心倾听需求,用温暖陪伴成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向阳而行。

学生小彭曾因复杂家庭状况产生退学念头,学校老师得知后多方努力,帮她重返校园加入水球队训练。班主任盛颖娟还常带着她的“闪光点”家访,与家长共同探讨成长规划,心理成长室老师更是每周提供心理咨询,直至毕业。在全员育人的氛围下,小彭逐渐卸下心理包袱,主动参与班级活动,还荣获了学校“优秀心育委员”称号。

摔跤队学生李羿(化名)进入贺龙体校后,一改往日懒惰,不仅每天按时参加早训,还将训练中留下的伤痕视作成长的勋章,性格变得自信开朗。家长由衷感慨:“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近几年,在长沙市体育局的支持下,贺龙体校先后对射击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进行提质改造,训练条件持续改善。今年,学校还对校园主干道、体育场馆、教学楼、运动员公寓等区域开展环境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练体育的孩子往往不惧挫折,在不同领域也能绽放光彩。”罗文军表示,贺龙体校将继续赓续“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朝着建设全国体育名校的目标稳步迈进,努力培养更多更优质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和体育职业人才,不负体育先驱贺龙元帅之名。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