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商务部公布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长沙经开区入选

发布时间:2025-09-19 12:49: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欧亚琦

近日,商务部发布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长沙经开区牵头探索的“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成功入选。这一模式以“前置保护”为核心,把保护关口从“事后举证”前移至“日常留痕”,为企业创新装上“黑匣子”、筑起“防火墙”。

此次长沙经开区制度创新成果“商业秘密保护新模式”入选为本批29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是成为继“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与“信息服务赋能企业创新发展”之后,又一个被国务院或国家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园区已有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占湖南省约40%、长沙市60%。

用“前置保护”模式织密安全网

企业交付文档后被对方抢先挖掘申报专利;多家供应商研讨共性技术,个别企业抢注成果并起诉他方;生物科技企业研发周期长、人员流动频繁,关键配方与数据难以被当下证明“属于谁”。传统模式事后举证难、维权成本高,大量“微创新”“小改小进”虽未到专利授权门槛,却直接决定良率与交付周期,一旦外泄损失巨大。

所谓“创意在我、专利在他”“我先做、他先申”“人走密也走”,在行业中,这些痛点并非个案。这些企业在数字时代面临的创新痛点,唯有通过创新手段才能解决。长沙经开区给出的答案是把保护关口前移,让创新从“第一秒”起就留下被司法认可的“时间链”。

具体而言,就是长沙经开区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信用共识、可以溯源等技术特性,创新商业秘密保护模式。由政府构建具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联盟区块链,搭建适用于企业创新活动的数字化存证平台。企业在不披露源文件信息的前提下,可将创新活动中的信息实时生成数字指纹并上链存证,形成记录创新全过程的永久性痕迹。同时,通过运用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签名技术,明晰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从而有效提升了商业秘密的保护能力。

该模式不仅解决了商业秘密保护难题,特别是未注册成为知识产权的、有潜在价值的电子数据的保护难题,而且被纳入湖南省地方标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为湖南省商业秘密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制度支撑。据悉,近期区内某新材料公司商业秘密侵权案审理中,成功利用存证数据作为关键证据资料,使维权案件得以胜诉,树立了该创新模式实际应用的典范。

664家制造业企业累计存证千万余商业秘密

模式成效,关键看“覆盖面”“可用性”和“企业获得感”,模式也不仅为一家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

此前,园区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多年研发的新技术被同业“复刻”,离职员工携密入职他司。企业凭“前置保护”平台链上存证形成完整时间链与责任链,法院采信电子证据,依法认定侵权;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先进制造企业将“前置保护”嵌入研发与运营流程,堵住泄密风险、降低尽调与维权成本,带动高质量知识产权布局与全链条管理。

不仅如此,“前置保护”平台已与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区块链对接,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互认。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在线提交存证编码即可核验证据,显著缩短取证周期、降低维权成本。园区还创新了“企业+个人”双签名机制,由企业与参与创新的员工共同署名,既锁定权利归属,也为内部贡献评估与激励分配提供依据,减少“携密跳槽”带来的纠纷与风险。

自2021年该模式实施以来,已有664家制造业企业累计存证1077.7万条商业秘密等创新成果,新增发明专利9000余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意愿,模式从园区示范走向全省推广,进入国家级“最佳实践”。

从“保护”走向“应用”,激活更大的金融与产业价值

商业秘密一旦能够被可信地“认出来、用起来”,就不仅是“防御性资产”,更是可以参与合作、评估与交易的“生产性要素”。当前,长沙经开区围绕“可信确权—定向披露—风险可控”的路径,持续拓展三类应用场景:

其一是促进成果转化,在不泄露源文件的前提下,长沙经开区定向披露成果名称、价值要点与权属轨迹,降低尽调成本、缩短对接周期,让更多“微创新”快速走向市场。 

二是服务金融风控,园区把“前置保护”沉淀的证据链嵌入评估与风控流程,辅助银行、保险、投资机构开展价值判断、合规审查与争议处置,为信贷增信、保险理赔、投融资对接提供底层凭证。

三则是支撑国际合作。对标ISO56005,园区结合涉外法务与仲裁服务,为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布局与海外合规提供更明确的证据与规则支撑。

未来,长沙经开区将以此次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为新起点,推动这种新模式走深、走实、走远,同产业链、金融链深度融合,让“看不见的资产”释放看得见的生产力。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