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赵志高 通讯员 陈楠
每天要处理上百条信息、几十通电话,周晓黎老师的手机24小时开机,消息总是及时回复。“我们做辅导员,就是要让学生随时找得到、靠得住。”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
用专业守护心理健康
作为旅游学院的心理专干,周晓黎老师负责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组织新生心理普查、开展宿舍心理信息员培训,到指导各班级心理委员、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台账,再到密切联动全院辅导员、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并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她总是全心投入、默默奉献。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对全院心理关注一级库的五十余名学生的状况了如指掌。“哪个孩子家庭有困难、哪位同学情绪有波动,我都放在心上。这些学生,每一个都不只是名单上的一个名字,他们背后是一个个正在努力成长的年轻人,我的陪着他们走一段。”周老师深情地说。
2022年秋季新生心理普查期间,她主动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对旅游学院53名列入一级关注名单的新生逐一进行一对一谈心筛查,并为每一位重点关注学生建立详细心理档案。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时为了深入了解一个学生的情况,她需要反复沟通多次,甚至走访学生宿舍,与室友、班干部交流,全方位掌握学生的真实状况。
在她的努力下,旅游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实现了从预防到干预的全流程管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用创新丰富教育形式
怀着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周晓黎老师主动承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参与度极高。酒店管理2024级的刘同学表示:“每周我都特别期待上周老师的心理课,她的课堂不仅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在互动中真正放松自己、学会如何面对压力。”
在教学中,她引入绘画心理分析、情景剧模拟、“国王与天使”等互动游戏与活动,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深度参与,有效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此外,她还精心设计并推出专属的“心理健康手账本”,鼓励学生将情绪书写于笔端、倾泻于纸上,学会在自我表达中疗愈心灵、向阳成长。这个创意举措深受学生欢迎,许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情绪管理,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
周晓黎老师牵头成立的“心晴”辅导员工作室,就设在学生公寓楼下。这里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成为了学生们最爱去的“暖心驿站”。工作室定期组织开展“指尖轻舞,解忧时光”超轻粘土手工创作、“唱响心声,乐动青春”主题K歌会、“寻找春日,定格美景”校园摄影征集、师生下午茶等特色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释放压力、交流情感。
如今,这个小小的空间已成为同学们“聊聊天、充充电”的首选地,而周老师和团队的同事们,始终守护着这片温暖角落,让它成为青春旅途中最安心、最温暖的停靠点。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更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和关怀。
用真情培育时代新人
周晓黎老师深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她的办公桌上,总是放着几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发展需求。这些都是她开展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依据。
在工作中,她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近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先后参与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周晓黎老师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她从大一就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三年成长规划”。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创业咨询,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用坚守诠释教育初心
周晓黎老师的事迹,是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一个缩影,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真情实感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创新思维拓展了“三全育人”的工作路径。
多年来,她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学生有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她的手机永远保持畅通,她的办公室大门永远向学生敞开。这种全天候的陪伴和守护,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和安全。
许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与周老师保持联系,向她汇报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正是周晓黎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她的付出赢得了学生与同事的尊敬,也获得了学校的好评,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她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辅导员应该做的事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中的坚守、细微处的关爱、创新中的进取,凝聚成了不平凡的教育力量。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