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范江华:淮山地里长出的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9-29 13:53:14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珂澜

在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的红黄壤坡地上,一垄垄翠绿的藤蔓顺着支架向上攀爬,泥土深处,饱满粗壮的淮山正积蓄着"软、粘、糯、粉"的独特口感。这片孕育了百年种植史的土地,如今因一个人的坚守而焕发新生——他就是青树坪巡胜淮山品牌创始人、基层干部范江华。他用十年光阴,将分散种植的农家作物打造成年产值近2亿元的特色产业,用一根淮山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乡土慧眼:从田埂间发现"金疙瘩"

2010年的青树坪镇,淮山还只是农户房前屋后零散种植的"家常菜"。时任青树坪镇单家责任区驻村干部的范江华在下乡走访中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菜园里都能看到淮山藤蔓的身影。"那时农民种淮山,多半是自己吃,偶尔挑到镇上集市卖,一斤最多卖几块钱。"范江华回忆道,每次看到老乡们背着沉甸甸的淮山在集市上等待买家,他心里总不是滋味。

青树坪镇地处湘中丘陵,独特的红黄壤土层深厚,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加上年均16.8℃的气温和充沛的降水,为淮山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老人常说:"咱这土里头长出来的淮山,削皮时能拉出黏丝,炖在锅里自带甜味。"但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却始终没能变成致富的钥匙。

这个发现让土生土长的范江华陷入沉思。他清楚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淮山,母亲用柴火灶炖的淮山排骨汤是最难忘的滋味。但多年来,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宝贝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们分散种植、零散售卖,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发现大多的农户有种植淮山的传统,但平均每户种植面积不足半亩,最远只卖到县城农贸市场,遇到丰收年景还常因滞销烂在地里。

在随后的半年里,范江华利用工作之余走遍了全镇所有的行政村。他带着样品到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得到的结论令人振奋:青树坪镇特有的红黄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氨基酸组成更均衡,加上昼夜温差大的盆地气候,造就了淮山远超普通品种的营养含量和口感特质。更重要的是,当地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农户大多掌握基础种植技术,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潜力。这一结论让范江华振奋,也让他看到了隐藏的商机。

"守着金疙瘩讨饭吃,不能让好东西烂在地里!"在与他人讨论淮山时,范江华总是慷慨陈词。他提出的"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构想,起初遭到不少质疑:"农民祖祖辈辈这么种,哪需要搞什么新花样?""咱们这山旮旯的东西,能卖到哪儿去?"面对质疑,范江华没有退缩,他亲自反复试验,对比不同地块的土壤成分,记录淮山生长的物候的据,最终整理出《青树坪淮山种植规范》,用科学的据证明了这片土地的种植优势。这一刻他知道,改变家乡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乡亲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

破局之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2013年春,范江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以个人名义注册"巡胜"商标,牵头成立巡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名字取自"巡行乡土、制胜市场"的寓意,也寄托着他要让家乡淮山走出大山的决心。启动资金是他东拼西凑的15万元,首批社员只有7户,其中包括5户当地贫困户,连片的50亩试验田成了他梦想的起点。

"那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范江华笑着说,第一次尝试密植技术时,因为行距控制不当,导致淮山长得又细又短;雨季来临时,没及时搭建排水系统,眼睁睁看着半亩地的淮山烂在地里。

就在范江华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自己多年基层工作积累的人脉。他带着淮山样品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磨破嘴皮说服经销商试销。为了打开销路,他甚至在县城菜市场和农产品展销现场摆起了地摊,现场蒸煮淮山让市民品尝。有一次,一位长沙来的采购商尝过他带来的淮山后当即拍板:"这品质,我包销!"这笔2000斤的订单,让合作社渡过了难关。

2015年,范江华注册了"青树坪巡胜"商标,设计了印有产地溯源信息的包装礼盒。他借鉴经验,引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收获后由公司比市场价高出一块多保底收购,村民们终于动了心。巡胜村村民范某第一个加入合作社,当年就增收了近万元,"以前种三分地淮山只够自己吃,现在跟着范书记种两亩地,能赚好几千。"为了保证品质,范江华还特意请教过省农科院的专家,制定了从选种、施肥到采收的18道操作规程。

产创同辉:政企同心的产业蝶变

2017年青树坪镇党代会报告中,"发展淮山特色产业"被写入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这让范江华如虎添翼。政策红利如春风化雨,让淮山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范江华的合作社率先建成6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龙头。在他的带动下,全镇相继成立了的家淮山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大户百余户。

"以前种淮山全凭老经验,现在有技术员上门指导,连施肥都按配方来。"种植户算起了明白账:"加入合作社后,种子成本降了20%,亩产提高了300斤,收购价每斤多卖1.5元,一亩地能多赚2000块。"为了帮助农户掌握新技术,合作社每年举办培训班,范江华自己编写的《青树坪淮山种植三字经》成了抢手货,"深翻土、浅盖膜、勤除草、巧施肥"的口诀在田间地头广为流传。

销售渠道的拓展更让农户吃下"定心丸"。范江华带着团队跑遍了娄底、长沙等大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多家商超建立直供关系。2020年疫情期间,线下销售受阻,他又带领合作社开拓电商渠道,在短视频平台带货。如今,青树坪淮山不仅走进了省会城市的超市,还通过电商卖到了全国的个省市。

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延伸。通过摸索,范江华想到了淮山深加工,开发出淮山籽、淮山干片等包装产品,让原本卖不上价的畸形淮山、淮山籽有了新出路。"一根淮山从头到尾都是宝,藤蔓能做饲料,边角料能加工成淀粉,综合效益提高了40%。"范江华介绍说,产业链的完善让淮山产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成功密码:淮山铺就的致富路

不久,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青树坪淮山"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颗来自红土地的"金疙瘩"终于有了国家级身份。

2024年秋收时节,青树坪镇的淮山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景象。人群穿梭,农户们忙着分拣、装袋,一派丰收喜悦。最新统计的据显示,全镇淮山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年产量8000余吨,年产值1.9亿元,带动2300多农户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800元。

在青树坪,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漂亮的小洋楼,泥泞小路拓宽成了水泥路,村口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着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种淮山就能赚钱,不少人都回来了。"某村村支书笑着说,“农忙时每天有几十人在基地务工,单日工资能拿到150元。”

如今的范江华,依然保持着每天到田里转转的习惯。清晨的薄雾中,他弯腰查看淮山藤蔓的长势,手指轻抚叶片的动作,如同对待自家孩子。这个皮肤黝黑、手掌布满老茧的基层干部,眼中闪烁着对土地的深情。 在他的规划里,要让乡土味道飘向更远。"土地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范江华常对人说这句话。

从一根不起眼的农家作物,到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青树坪淮山的蝶变之路,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范江华常说:"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增收,让家乡变得更美好。"如今,在青树坪镇的红黄壤土地上,一根根饱满的淮山正续写着新的传奇,而那个带着泥土气息的名字——范江华,早已和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乡亲们心中最美的乡村振兴带头人。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