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梅 袁
九月中旬的日头烈得晃眼,把长沙到邵阳的228公里路晒得发烫。我们从长沙雅礼外国语学校出发,一路向着岩口铺的方向,终于抵达邵阳县岩口铺中学——这所藏在乡镇里的初级中学,14个教学班的屋檐下,正等着我们添上支教的新篇。
课表是带着“急需”递来的:八年级一位英语老师揣着高中教师资格证,早盼着我们接棒,好赴高中任教,罗颜便接过两个班的英语课,一周18节,课表排得满满当当;我接手的七年级数学班,开学后一直由非数学专业的实习老师带着,原说一周9节,数着数着成了10节,后来竟在课表角落发现还“藏”着一节美术课,11节课的担子,就这么轻轻落在肩头。一同来的三位小学老师,也跨界挑起初中语文与道法课,这份意外的挑战,倒让我们几个支教人多了份“同路”的默契。
教师宿舍楼的五楼,是我和罗颜的小窝。初进门时,墙面脱着皮,暑气裹着风往里钻——没有空调,也没有洗衣机,满是乡镇宿舍的朴素模样。我们花了半个上午大扫除,清走堆在角落的杂物,房间渐渐亮堂起来,当天就奔去镇上搬回一台洗衣机;配钥匙时老板两回都没配好,二话不说退了钱,而宿舍楼里家家户户门口插着的钥匙,让我们也放了心:谁先回了,就把钥匙留在锁孔里,等另一个人推门时,能接住满室的安稳。
办公室的“工位”藏着细碎的暖:校长说,这里只有班主任有专属座位,其他老师都是“流动办公”,哪儿空就坐哪儿。第一天我在一楼两个办公室轮换着找空位,第二天,英语胡老师就笑着把她的办公桌分了一半给我,那半张摆着教案、能放下水杯的桌面,成了我在这儿的第一个“小角落”。
还没上课,翻学生作业时发现解题格式没跟上,于是第一堂数学课,我从“解:原式=”教起,一笔一划地纠,孩子们学得竟比预想中快,首轮过后,只剩几个同学还需提醒。只是课后才察觉,教学楼里没有厕所,整个校园就两处公共厕所,有的老师索性回宿舍方便,可我的宿舍在五楼,没电梯,每次往返,都成了课间里一段匆匆的小插曲。
好在心总能很快贴近:我作为一个80后老教师,和学校的00后老师们竟然第二天就熟络了,凑在一起聊数学教学的门道,讨论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思路与策略,你一句我一句,初来的陌生感,慢慢就融成了热乎气。
最记挂的是卧室窗口的风景——抬眼就能望见邵阳西站,每天有几趟列车“嗖嗖”驶过,却只有一趟会缓缓停站,那是能载我们回长沙的车。它的方向,成了我望向窗外时,心里最软的牵挂,也悄悄记下,在这里的日子,既要把课教好,也要把思念,妥帖收在看得见列车的窗口。
这段刚开篇的支教时光,没有轰轰烈烈,却满是细碎的真实——学生清纯的目光、门口插着的钥匙、半张办公桌的善意,还有爬五楼时的气喘吁吁,都成了日子里闪光的片段,悄悄铺就着往后的故事。(作者系雅礼外国语学校老师)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