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四治融合”何以擦亮百年红街底色——开福区清水塘街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2 11:16:1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陈新 通讯员 周思

在长沙开福区,有一条以“塘”为名、以“红”为魂的街道——清水塘街道。百年前,毛泽东在此创建中共湖南支部,次年5月成立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革命的星火由此燃遍湘区;百年后,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正以一场深刻的基层治理变革,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答卷”。

11月11日,在开福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清水塘街道作为典型代表发言,重点介绍了其探索的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融合模式。

为何是清水塘?这片面积仅2.9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以其生动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自治破题: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体。”清水塘街道党工委书记袁茜一语中的。如何唤醒?街道从“激活个体”与“搭建平台”双向发力。

行走在清水塘,一种“众人拾柴”的氛围扑面而来。43个党支部书记主动认领“书记抓党建”项目,将组织神经末梢延伸至小区楼栋;29个网格内,党员代表、物业人员、快递小哥,乃至散步的“五老”成员,都成了敏锐发现问题的“移动探头”。

“以前看到问题总觉得‘会有人管’,现在及时反馈给社区网格长,问题很快解决,还能攒积分换点小礼品。”一位正在用手机拍摄小区卫生死角的网格志愿者笑着说。这套名为“红聚积分”的激励机制,巧妙地将居民的随手之举,转化为参与社区建设的“分内事”。

议事平台也从社区办公室延伸到居民身边。无论是线上的微信群,还是线下的“网格阵地”“人民建议征集站”,都成为民意畅通的渠道。在清水塘社区的一次征集会上,居民代表反映花园公寓巷口无照明、楼道无遮雨设施问题,社区迅速联动部门,几天内完成安装,及时回应了民生关切。近年来,如迎宾大厦消防整改、一中宿舍加装电梯、环卫宿舍拆除重建等“老大难”问题,正是在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中迎刃而解。

法治护航:为基层治理装上“定盘星”

基层治理既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清水塘构建起“一网三所+分级调处”的法治支撑体系。

“一网”即司法便民服务网,居民扫码即可咨询律师;“三所”即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形成“信访归信访、诉讼归诉讼”的法治格局。

华远华时代小区的物业纠纷曾是一本“糊涂账”。空调计费有争议、门面占道经营等问题困扰业主多年,多次引发投诉。街道了解后,联合住建等部门和法律顾问成立专班,一场场坐下来谈,一条条捋清楚。空调电费分摊,就核功率、定流程;门面占道经营,就明确权责、规范管理。法律顾问现场释法,把情绪化的争执引向理性解决的轨道。

更为精细的是“分级调处”机制——网格员作为“前哨”感知初发矛盾,社区调解队凭借“人熟地熟”优势及时介入,街道则专攻跨区域、跨社区的“硬骨头”。2025年1-10月,街道受理各类纠纷399起,成功调解397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9.5%。

近年来,街道先后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信访三无街道”。今年底,街道综治中心也将按“五有”标准建成,依法治街的工作体系将更加完善。

德治润心:让红色基因成为内生动力

清水塘的底色是“红”。如何让深厚的红色资源“活”起来,转化为治理的软实力?

清水塘街道让红色文化浸润日常。在“红色摇篮党建声音馆”,1500多期红色音频故事如涓涓细流,滋养着居民心田;《烈士塔下颂英烈》等专题,让英烈事迹在无数耳畔回响。而“行走的党课”“漫步清水塘”等沉浸式体验,更让红色历史从书本走入生活。

如何发挥文化对基层治理的助推作用,实现“党建引领、以文化人”?街道鼓励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设快乐社区大学、老年大学等。芙蓉路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开放给居民活动,发放32套钥匙交给居民管理,社区矛盾明显减少,以往一周上百条投诉,现在居民把社区当成第二个家。面对省博物馆、烈士公园的庞大人流,清水塘文旅服务站提供了超过10万人次的暖心服务。

在这里,德治更是平凡生活中的温暖坚守。义务服务超过一千小时的志愿者丁金晖、80多岁仍为社区居民免费刻章、磨刀的“老顽童”胡嗲、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爱人的“长沙好人”夏春美……这些身边的榜样,如春风化雨,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而清水塘红色志愿服务站有效发挥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的辐射带头作用,通过持续十年的爱心集市、高考护考、爱心义诊等服务,让居民们真切感受到:“红色”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关怀。

共治聚力: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句至理名言,恰是清水塘共治实践的核心理念。

这片面积不大的街道,堪称“宝藏之地”: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科协等行政单位,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等31家企事业单位坐落于此。如何让这些优质资源从“近邻”变“队友”,成为街道突破治理资源瓶颈的关键。

《“党建聚合力”区域化党建三年工作计划》应运而生,通过建立五大制度、明晰三张清单,为驻街单位提供了参与治理的清晰路径,更让“红街同心圆”的区域化党建品牌深入人心:与湖南出版集团共建“红色书屋”,与省博物馆开展“湘博文化进社区”,与省交通医院每周五定期义诊。今年暑期,针对“带娃难”,街道联合区关工委和9家共建单位开办红色暑期成长营,让120余名青少年在家门口既能学习知识,又能感悟红色精神,赢得家长“既放心又有意义”的赞誉。……在这些实践中,党建共建不再是会议桌上的空谈,而是化作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实在项目。

今年下半年,该街道与多家单位签订项目协议,一批如加装便民座椅、楼道扶手等“小微实事”陆续落地。这些项目虽小,却精准对接了群众需求,把党建合力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从“革命红”到“治理优”,清水塘以“四治融合”破题基层治理,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蓬勃生机。这条路,是共建共治共享的路,更是通往人心深处的路。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