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江河 汤楚云
你是否想过?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和星辰流转、日月交替一样震撼人心的宇宙奇迹?看深海里闪烁微光的水母、雪山上身姿灵动的雪豹,观热带雨林中拔地参天的古木、沙漠里顶风而立的倔强仙人掌——亿万年来,地球以“生物多样性”为纽带,串联起无数生命故事,书写了跨越沧桑的壮丽史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寰宇万物——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自然对话!
展览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议题,通过“全球视野—中国故事—湖南特色”三大篇章,构建起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生态叙事体系。接下来,让我们从全球生命网络的科学密码出发,共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奥秘。
当我们驻足展厅,凝视那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时,实则是在触碰一扇通往广袤自然的智慧之窗。推开这扇窗,你会发现,生物多样性不只是展板上的“千姿百态的生命集合”,更是大自然中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维度。
第一层: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热带雨林中每只树蛙都有独特的斑纹,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指纹,生命因差异而精彩,因多样而坚韧。
第二层:万物共生的物种——从亚马孙丛林的箭毒蛙到东非草原的猎豹,地球孕育了千万种形态各异的生命,而每发现一种新物种,都是对人类认知的突破。
第三层: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珊瑚礁中鱼儿与珊瑚的互利共生,森林里树木与真菌的协同协作,都在诉说一个真理:没有任何生命能孤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读懂生命的结构,更要正视当下的危机。草地退化、冰川消融、物种灭绝……各种生态危机信号不断涌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正逐渐失衡,而人类,既是这场危机的参与者,也必须成为破解危机的行动者。
从展览的图文走向真实的山河大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以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铺展了一幅波澜壮阔、生机盎然的生命画卷。
这里,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雕琢出了丰富的生态图谱: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是地球的呼吸之肺,三江源的湿地是亚洲水塔的净化器,呼伦贝尔草原是生生不息的血脉——它们共同构筑了生命的超级堡垒。
而在这片土地上,“活化石”们续写了无数的生命传奇第四纪冰期来临时,大熊猫选择峡谷地带进行生存和繁衍,躲过灭绝劫难;扬子鳄作为与恐龙同期的古老爬行动物,至今仍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中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然而,危机同样如影随形:过度的伐木和农业开垦导致的森林破碎化,让华南虎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孤岛”;过度捕捞与水利工程,使中华鲟的繁殖通道受阻,野外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每一个濒危物种的背后,都是生态系统亟待修复的信号。
我们再将目光聚焦到湖南的三湘四水,“生态系统脆弱、物种种群规模小、遗传资源保护难度大”等生物多样性难题,也一度让这片土地的生态承压。在全国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图景下,湖南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守护路径,如今再看这片土地,因地制宜的保护实践早已结出累累硕果。
湖南独特的“三面环山、一面开口”马蹄形盆地地形,让南北物种在此交汇,本就是物种的“黄金走廊”。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洞庭湖的麋鹿在晨曦中奔跑,南岭的中华穿山甲在月下觅食,湘西的中华秋沙鸭在溪流中嬉戏——它们的停留与繁衍,是对湖南生态环境最有力的肯定,更印证了湖南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方向上的坚定步伐。
走到这里,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明白:守护生物多样性从不是孤军奋战,每一次节约资源、每一次守护生命,都是你我为生态答卷的落笔。让我们接过这份跨越国界的约定,以行动延续宇宙级的生命奇迹,让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歌,在中法大地、在地球各处长久回响、生生不息。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