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合影
9月16日至22日,由贵州省台办主办、黔西南州台办承办的两岸媒体感知多彩贵州——黔西南“加油文化”寻源活动在黔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积极融入第十届“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以下简称“黔台会”),充分发挥30余名来自两岸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达人的宣传力量,扩大了“黔台会”宣传报道矩阵,提升了宣传报道成效。通过深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安龙县、兴义市、晴隆县,以探源“加油文化”为主线,沉浸式感受贵州的经济发展、人文底蕴、生态文明等发展成果。

参加“黔台会”开幕式
一、主要做法
(一)紧扣对台工作重点与贵州发展优势谋篇布局。活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依托贵州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开展总体谋划。一方面,用好“黔台会”平台。通过大会嘉宾致辞、台青分享经验、项目推介及图片展览等,全面介绍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展现多彩贵州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聚焦关于扩大两岸青年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要求,依托黔西南独特的自然、地质、人文等独特资源和发展成就,讲好中国大陆发展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以及两岸融合发展故事。
(二)坚持把文化底蕴与发展成就有机贯通。活动注重依托文化共情与共鸣,重建两岸的历史、文化与情感连接。以清代兴义知府张锳为学子添灯加油、鼓励学子奋发图强故事形成的“加油文化”为主线,把黔西南经济发展、民族文化、抗战精神等有机贯通起来,注重挖掘“加油文化”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的关系,感受发展成就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底蕴昭示的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为实现这一目的,精心安排了参访黔西南州博物馆,全面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参访“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大桥、方麦斯安龙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及被誉为“地球上的疤痕”的马岭河峡谷,感受文旅融合新发展;参访晴隆县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及抗战主题展览馆,重温抗战精神;参访双乳峰民族团结广场,感受民族文化;参访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感受地质奥秘等。
(三)坚持青年交流与融合发展双向发力。活动邀请台湾TVBS、旺报、风传媒、中华时报及中国新闻社、中国台湾网、厦门卫视、深圳卫视等两岸媒体,“台北老炮”、“台妹涵涵”等台湾青年网络大V,以及多名在黔创业台青等30余人,共同组成媒体交流采访团队,构建多角度、立体式对台宣传矩阵,用生动的文字、鲜活的图片以及精美的视频,对贵州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展示。为提高交流效果,活动精心选择参访点和互动交流项目,给两岸青年深度交流互动与合作创作搭建平台,并预留充足时间,注重以两岸媒体人的情感共鸣增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同时,活动还特别安排参访黔西南台青创业实践示范点—舆浪咖啡店,通过在兴义安家定居的真实台青融入大陆发展案例,讲好两岸融合发展故事。

体验飞拉达攀岩项目
二、主要成效
(一)宣传报道成果丰硕,阅读量创历史新高。9月16日至19日,以“十载同行谱新篇,携手融合向未来”为主题的2025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在贵阳等地成功举办。大会精心设计了“1+6+N”场活动安排,旨在通过丰富活动内容,营造互动氛围,在进一步深化黔台各领域交流合作的同时,展现黔台交流合作成果,务实有效扩大“黔台会”品牌的影响力。两岸媒体人共同见证了第十届“黔台会”开幕,随即深入黔西南州追溯“加油文化”从夙愿到现实的蝶变。截至9月23日,发布活动相关视频、图文等稿件200余条/篇,纸媒、网站、APP、新媒体平台/账号阅读量超过1.2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洪秀柱首访贵州:只要有心,距离不是问题》、《重走晴隆二十四道拐:车轮印里的抗战记忆,两岸共勉英雄魂》等稿件对于增进台湾同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及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新篇章,增进了台湾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正确认知。为两岸青年全面展现了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后发优势和巨大成就。两岸青年全面了解了花江大桥的建设理念、进度及超前的文旅融合理念,从不同角度参观了壮观的花江大桥及花江上见证红军革命精神的旧桥遗址,从跨越近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感受到民族复兴的苦难辉煌与背后的制度优势。台湾青年置身集雄、奇、险、秀于一体的马岭河峡谷,在感受壮美山川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贵州文旅融合的巨大成就与发展潜力。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两岸青年领略2.4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以贵州龙为主的海洋爬行动物群,体会生命延续与自然抗争精神,同时也直观感受到贵州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大成就。台湾自媒体人梁雅涵表示:“贵州比我想象的更震撼、更壮阔。”贵州给像一个世外桃源,文旅很有吸引力。
(三)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增进了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活动为两岸青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整个活动中,“加油”二字,成为两岸青年在拍摄制作中的高频词。花江峡谷谷底仰视花江大桥,台湾青年直观感受到大桥背后所蕴含的“加油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久弥新。在黔西南州博物馆,两岸青年参观汉代文化专题展览,感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大一统的文化基因。“二十四道拐”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唤起了两岸同胞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记忆。台湾媒体人严冠得表示,“二十四道拐”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韧,希望将这段历史带回台湾,让更多台湾同胞了解这条公路背后的抗战精神,铭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台湾中华农业报记者游清一表感慨到:“作为台湾媒体人,此刻站在二十四道拐前,心中满是震撼与崇敬。我们深知,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争,台湾同胞也曾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侮。这段公路不仅是大陆的抗战遗址,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载体-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与坚韧,也见证了无数先烈为守护家国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四)营造深度交流与协同创作的良好氛围,增进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青年在共同采风、共同体验户外攀岩及非遗传承过程中,实现了情感共鸣及增进了心灵契合。在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参与飞拉达攀岩项目的两岸青年,在三声“加油”中开始出发,在相互鼓励中攀爬陡峭的崖壁,凭借勇气和毅力成功完成挑战。“在过程中,我既不能自己先走,也不能落下让别人先走,我们一定要一起共进退才能完成挑战。”台湾媒体人严冠得表示,这次体验让自己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加油”的力量。在黔台胞蔡芳咏,体验了飞拉达后,激动的感慨:“贵州的先辈们,是如何开山辟路的,这种开渠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的去纪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挑战了自己,也让我对贵州的高山之美又有了新的体验。”同时,两岸媒体人在兴义万峰林实地感受布依族的安居生活,在徐查清民族文化艺术馆亲手体验扎染技术,并分享各自的创作思路,感受民族团结进步背后的民族文化传承,进一步引发文化共鸣。台湾媒体人吴吉雄表示,自己受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启发,完成了有趣且独一无二的扎染创作。媒体团还来到黔西南台青创业基地舆浪咖啡店交流参观,体验台青在大陆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舆浪咖啡店创始人、在黔台青黄婉菁表示,“在当地台办和有关部门的牵线协调和帮助下,从最初的甜品又拓展到了餐饮、烘焙等业务。”希望用美食架起两岸青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体验扎染技术
三、经验总结
(一)积极营造“黔台会”宣传氛围,实现黔台宣传交流双向奔赴。“黔台会”不仅促进了黔台两地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也提升了贵州在两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与台湾各界人士、各领域领军人物的充分交流,拉近了两地人民心理距离,有效促进了心灵契合。贵州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推广,为贵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务实对接,为推进黔台两地产业合作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在会议期间开展“两岸媒体感知多彩贵州”媒体宣介活动,既丰富了“黔台会”内容,能够不断营造会议的宣传氛围,同时,又借助“黔台会”平台,吸引了更多台湾媒体来黔参与报道,通过两岸媒体人的镜头和笔触,讲述贵州好故事,发出贵州好声音。
(二)挖掘文化共鸣点,构建两岸情感联结。聚焦“文化同源、情感共振”核心策略,在活动设计中精准匹配黔台文化关联点,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人文景点、体验传统技艺等,携手挖掘同根同源的文化符号,以“沉浸式采访+融媒体叙事”打破地理隔阂。如,在活动设计中,两岸媒体走进万峰林,将黔西南“万峰林”与台湾“伯朗大道”进行对比展示;两岸媒体体验布依族蜡染,与台湾“蓝染”技艺对比研讨等。既展现文化多样性,又强化“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鸣,让报道兼具新闻价值与情感温度。
(三)创新传播机制,构建长效协作机制。建立“1+N”媒体矩阵(1个中央级媒体统筹+N家两岸媒体联动),实行“议题共商-内容共创-渠道共推”全流程协作机制。活动期间建立“采编中心”,统筹30余家媒体资源,实现素材共享、稿件互换、多平台分发,有效提升传播效能。同时,持续发挥宣传品牌效应,吸引台湾媒体、自媒体人长期参与,储备协同动能,形成资源互补,构建传播共同体,有效持续提升黔台两地信息传播关注度和影响力,通过信息互通长效协作机制,不断吸引更多台青、台商关注贵州,到贵州旅游、创业、投资。
(贵州省台办供稿)
主办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