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诗思
近日,午后阳光透过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舞蹈排练厅的玻璃窗,在木地板上洒下一片金黄。刚结束授课的张启望博士身着练功服,额角还挂着细密的汗珠。当谈起艺术与教育的交融时,这位青年学者的眼眸中闪烁着独特的光彩,仿佛在向记者诉说一首关于生命与艺术的动人诗篇。
伤痛淬炼:从韧带断裂到研究种子的萌芽
“这条腿,见证了我艺术之路的起点与转折。”张启望轻抚右腿,声音里带着岁月的回响。
1994年的武汉,年幼的他在汉剧训练中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考验。汉剧的学习异常艰难,他好几次都想放弃。“最难忘的是那次韧带断裂,剧烈的疼痛让我整夜难眠,却也让我开始思考舞蹈与身体的深层关系。”这段伤痛经历,如同一位严苛的启蒙老师,在他心中播下了关注“舞蹈与身体健康”的种子。
四年汉剧磨砺后,命运之轮悄然转向,他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中国舞专业,开启了一段更为严苛的艺术修行。
“从41人进校到最终13人毕业,那段日子真的很让人窒息。”张启望坦言,声音中仍带着当年的沉重,“但正是这种‘窒息’般的历练,让我对舞蹈艺术产生了近乎信仰般的执着。每一次咬牙坚持,都在塑造着一个更加坚韧的自己。”
学术转身:从舞台表演到跨学科研究的突破
2004年,张启望考入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班主任兰天文老师。
“兰老师以身作则,带领我们坚持四年早功,雷打不动。”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专业根基,让他在大二时便登上第八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的舞台,随后又参与了荣获“文华大奖”的舞蹈诗《家住长江边》的演出。然而,舞台的荣光并未让他停止思考的脚步。2012年,他选择赴天津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舞蹈教育领域继续深耕。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已为人师的他毅然远赴韩国世翰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在韩国,我遇到了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李承真教授。”张启望的语气中充满敬意,“每周数小时的论文辅导,常常让我痛哭不知多少次。李教授思路清晰、教学严谨,对教育学、心理学有着深厚造诣,彻底洗礼了我的学术思维。”这段经历虽然痛苦,却让他找到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虽然过程极其痛苦,但李教授让我对教育与心理的交叉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我回国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从单一的舞蹈表演与教育视角,转向更宏观的跨学科视野,这次蜕变让张启望对艺术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成果绽放:从教学实践到艺术疗愈的创新
回到长沙师范学院的讲台,张启望将多年的思考融入教学实践。“我的课堂不仅要传授专业技能,更要启发学生对艺术内涵的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舞蹈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他始终秉持"实践与理论结合,因材施教"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
这份坚持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指导的学生在湖南省三独比赛、青年文化艺术节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参与原创的群舞《前进!前进!》和《长成》分别在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中斩获大奖;2019年出版的独著《新时代下高校舞蹈教学与创作研究》,以及发表的1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都是他将教学经验升华为学术成果的见证。
近期,他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撰写的论文《湖南省音乐专业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习满意度关系研究》荣获2025“年鉴杯”全国音乐教育论文与教案设计评比高校教师组一等奖;论文《舞蹈治疗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研究——基于正念、情绪调节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分析》入选清华大学第二届“艺术·心理·脑科学”暨神经美学论坛,以舞蹈治疗为切入点,深度探讨其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多重中介效应;论文《他们为什么逃课?——大学音乐专业学生隐性逃课实证研究》则入选“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实证研究活动”,并将受邀赴浙江音乐学院宣讲。这些成果无不展现了他将艺术实践与心理科学、教育学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创新视野。
“能够连续获得国家级学术平台的认可,我深感荣幸。”张启望谦逊地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成绩,更得益于学校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和学院对跨学科研究的大力支持。” 如今,他全身心投入“艺术疗愈与身心健康”这一前沿领域,甚至展望与神经科学、脑科学等更广阔领域的深度融合。
从汉剧舞台上的韧带之伤,到艺术疗愈的学术前沿,张启望用他独特的生命轨迹诠释着:真正的艺术,从来不只是技巧的展示,而是生命与智慧的共舞。在这个跨界融合的时代,他正以舞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书写着艺术与教育的新篇章。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