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桂成
一把铁锹,三代人,七十载时光,在晋北高原上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赞歌。
电影《深深眷恋》以山西省右玉县从“不毛之地”到“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为背景,以原威远公社威远大队党支部书记毛永宽等基层干部为原型,讲述了以王国林为代表的右玉人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的感人故事。
康健民导演在拍片现场
曾执导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影片《毛泽东去安源》的湖南桃源籍导演康健民,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他对现实题材的深刻把握和艺术创新能力。
康健民导演以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右玉精神”生动具象化,在现实题材创作中实现了审美与思想的统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观影体验。
叙事格局:时空交织与精神传承
在叙事格局上,《深深眷恋》打破了传统单线叙事的局限,采用了一种双线交织的复合结构。影片以主人公王国林的妻子张春梅、弟弟王国森、儿子王树苗参加电视台节目的现实场景为起点,自然引出过去几十年右玉人民治沙造林的艰辛历程。这种叙事设计使“历史”与“现实”两个时空相互映照,既展现了昔日右玉“风沙肆虐、黄沙堵门”的恶劣环境,又呈现了当下右玉“绿树成荫、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
个人视角与宏大历史的有机结合是影片叙事的一大亮点。电影没有刻意追求宏大的史诗叙事,而是通过王国林一家的生活变迁,将右玉人民植树造林的壮阔图景融入细腻温情的日常生活叙事。影片通过妻子、弟弟和儿子的多重视角,零散而又完整地成功塑造出王国林作为“种树疯子”的形象,使人物在一点一滴的讲述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康健民导演在这种叙事格局中展现了他对时间跨度与情感张力的精准把控。影片内容跨越半个多世纪,事件复杂,人物众多,但导演通过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手段的灵活运用,让观众对王国林的形象愈发充满期待,有效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
影像美学:象征意象与视觉隐喻
在影像美学上,《深深眷恋》展现出了康健民导演成熟的视觉表达能力。影片运用了大量富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其中“铁锹”这一意象的运用尤为巧妙而深刻。铁锹在影片中先后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一次是父亲将铁锹交给年少的王国林,象征着使命的传承;第二次是王国林的孩子王树苗周岁“抓周”时选择了铁锹,预示着新一代的成长;第三次是王国林去世后,妻子为他烧去跟随他多年的铁锹,代表着精神的延续与不灭。铁锹不仅是种树的工具,更是连接三代种树人的情感纽带,是“右玉精神”的物化象征。
影片通过黄沙与绿林的视觉对比,强化了右玉生态变迁的视觉冲击力。大量全景镜头的运用,将昔日“漫天黄沙”与现如今“树木葱茏”形成鲜明对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右玉人民创造的生态奇迹。这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不仅呈现了右玉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更折射出右玉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影片还通过树的意象与人的形象相互映衬,构建了深刻的视觉隐喻。在影片中,树和人一样具有生命,树与人之间是相互护佑的关系,体现了两种生命间的守护。这种树与人之间生命依托的共生关系,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艺术化表达,也成为打动观众的重要艺术力量。
创作手法:生活流叙事与现实主义表达
《深深眷恋》在创作手法上体现了康健民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入探索和创新。影片选择了静水流深的生活流叙事,以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右玉人民治沙造林的历史。
影片没有刻意制造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散文化的叙事节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比如,肆虐的风沙一夜之间堵塞家门,早上醒来要用湿毛巾“润”嘴唇才能张开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右玉人民生活的艰辛,也深刻揭示了他们执着种树的原因。
影片未陷入传统说教模式,而是通过对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等家庭伦理情感的细腻刻画,将个人命运与集体奋斗有机结合,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领会“右玉精神”的内涵。影片中,王国林与张春梅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他们共同栽种的“同心树”是二人爱情的有力见证。这些温情的日常生活场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在人物塑造上,导演采取了克制而内敛的手法。影片最成功之处在于“温情不滥情、艰苦不痛苦、进取不消沉”,对角色的状态和情感描绘基本上都点到即止,而将最深沉的情绪埋藏在白描式的叙事之中。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艺术特点:生态关怀与人文思考
《深深眷恋》的艺术特点在于它超越了“种树”的表层叙事,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影片中“树的命和我的命是连在一起的”、“树会老,我也会老,但是我老不过树,就把命交给树吧”等台词,深刻揭示了几代右玉人治理黄沙、改造环境的热忱与执着。
通过人与树的相互守望,影片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从“人归人、树归树”到“人成了树,树成了人”,影片展现了三代种树人身上如大树般静默坚韧的性格,将人与树的“物质关系”升华至“共生关系”。这种对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凝结,完美契合了“美丽中国”的理念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主题,构建出完整而深入的生态文化表意体系。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数据,强化了影片的艺术说服力。右玉的植被覆盖率从70多年前的不足0.3%提高到57%以上,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王国林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和汗水书写的生态奇迹。影片通过对右玉70多年生态变迁的细腻刻画,不仅是对“右玉精神”的礼赞,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化表达。
电影结尾,王国林的儿子王树苗接过父亲的铁锹,继续走向植树造林的征程。这把铁锹传递的不仅是种树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火炬。他们手中的铁锹,挖开的是黄沙,种下的是希望,培育的是一种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精神信仰。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